管理文库吧
专注精品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让管理变得更简单、高效!
本月更新3541  文章总数488367  总浏览量5029052

海临中学自主发展性规划

  浩如烟海的网络各种发展性,自主,规划相关的内容质量参次不齐,为解决您的需求,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海临中学自主发展性规划范文,供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海临中学自主发展性规划

  学校的发展性评价是对学校工作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为此我校依据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立足本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制订海临中学自主发展性规划。

  一、基础分析

  (一)学校的历史与传统

  海临中学创办于1978年,原为海临第三中学。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北崮山麓,浩瀚的灵江岸边。几十年的艰苦创业,几十年的苍桑巨变。学校各项事业均有了长足的发展,学校多次受到各级政府的嘉奖和社会各界的赞誉,先后被评为“台州市文明学校”、“台州市社会治安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还被评为“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浙江省教育科研百强学校”。

  学校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三十多年来,秉承“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明天”的办学宗旨,为海临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团结、求实、自强、奋进”的校训,已成为学校文化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展示了学校的文化底蕴和治校风范。

  (二)学校的现状

  1、区位条件。海临中学地处海临古城老城区巾山西路,位于长城脚下、灵江岸边。

  区位条件的优越性:老城区人口集中,学校毗邻孔庙、*古街、江南古长城等一批古迹和景点,文化底蕴深,学习氛围浓。

  区位条件的局限性:老城区隶属古城保护区范围,这对校园改造带来许多制约因素;校园周边民房密集,学校发展空间极其有限;地处闹市,周边的居民和环境势必给学校的管理带来影响;近年来,随着私家车的增多,校园周边交通压力和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也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2、生源基础。学校现有在校生2369人,44个教学班。目前的生源主要来自于本学区划片生和部分学区外学生。

  生源的优势:在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一直以来拥有较好的社会认知度,因而能吸引少量贫困优秀生来我校就读。

  生源的局限:由于市内多所非公立学校的竞争压力,本学区内优秀生源外流现象严重,学区外生源也由于各校竞争的原因,优质生源数量很难保障;本学区划片生大部分来自于本市城乡结合部,学生家庭条件较差,绝大多数学生在初中入学前没有接受过文体等方面的课外兴趣辅导和培训,文化素养较差;随着招生事业计划的逐年缩减,我校外招优质生源将受到重大影响。

  3、师资水平。目前我校现有在编教职工135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9人,中学一级教师59人,初级教师44人。

  师资优势:敬业爱岗、吃苦尽责是我校教职工队伍的光荣传统;在这支光荣的队伍中,曾有11人次获省级自然科学、数学竞赛优秀辅导师称号,2人获海临市级名师称号,另外还有台州市教坛新秀1人,海临市教坛新秀6人,海临市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11人;教师教学和管理经验十分丰富,各科教师都曾在地市各级大比武和优质课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教师教科研能力强,每年结题和立项的各级课题都能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效益;

  师资条件的局限:由于编制原因,每年职评的中、高级名额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工作积极性;从教职工年龄上看,30-45岁年龄的老师占约72%,这批教师不仅精力充沛,而且经验丰富,但是30岁以下教师梯队仅为11人,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几临断档的现象,不利于学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教职工开拓创新意识有减弱迹象,业务知识学习和钻研主动性不够。

  4、办学条件。学校占地面积20亩左右,建筑面积15311平方米。

  办学条件的优势:校园面积小则方便管理,学校管理会更到位、更细致。所以,我们提出要致力于创办一所精品学校

  办学条件的局限:校内房屋密集且陈旧,校内所有房屋都属B级房,教学楼除一幢能基本满足教学要求外,其他教学楼的结构十分陈旧,办公楼和各类辅助房屋也都十分陈旧,许多地方需要修补;运动场地极其短缺,无正常跑道,无一个标准的篮球场,学生连基本的体育课都无法在校内安排,更别说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学生无法正常参加体育锻炼;办学各类硬件设施不全,教育装备不足且陈旧老化,如多媒体教室不足、较多投影仪灯泡老化等。

  5、管理水平。

  管理优势:海临中学最大的优势就是管理严格,这是海临中学赢得良好口碑的基础。近年来,学校提出“推进精细管理,构筑精致课堂,依托精到服务,创建精品学校”,致力于打造一所“管理一流、师资一流、质量优异”的现代化特色学校这一远景目标。学校制订了以《海临中学奖励性绩效工资实施细则》、《海临中学教职工年度考核条例》、《海临中学班主任考核条例》等为核心的一系列学校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一套学校管理制度体系。

  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受绩效工资等一系列政策的影响,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学校亟需进一步修订符合本校实际的各项制度,切实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和校园和谐。

  (三)办学思想

  海临中学以“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明天”为办学宗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人为本,用现代教育思想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学生修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努力打造一所“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的学校。

  学校秉承“精细管理、精致课堂、精到服务、精品学校”的工作方针,向管理要声誉、向管理要质量。坚守“团结、求实、自强、奋进”这一校训。树德立人,不断超越。

  二、发展目标

  (一)学校办学总目标

  力争到20**学年,初步建成一所“具有现代学校管理特色,教师业务精湛、乐教敬业,学生综合素质市内领先”的初级中学。

  (二)项目目标与年度目标

  1、学校管理目标:具有现代学校管理特色

  年度目标:

  20**学年,改进学校管理模式。以进一步完善《奖励性绩效工资实施细则》、《年度考核条例》和建立《教职工岗位聘任制度》为契机,调动教职员工积极性,初步构建精细化的学校管理模式。

  20**学年,进一步完善海临中学制度建设。在学校主要制度的基础上,完善学校各方面管理。正式编定《海临中学制度汇编》。

  20**学年,初步具有现代学校管理特色,完善校长负责制,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工会的民主监督作用,实现学校管理精细化、民主化、制度化。建立学校制度管理动态发展机制;加强对学校管理队伍的培训;增强教职工民主管理意识。

  实施策略:

  (1)建立教职工问题、意见收集机制,增强教职工主人翁意识和民主意识,群策群力;

  (2)建立和完善校工会的监督作用,增强学校机体免疫力;

  (3)加强对学校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学校中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4)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建立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开辟德育教育基地,促进管理走向开放化;

  (5)建立学困生,后进生帮困制度;

  (6)实行校长负责制,加强党建和学校廉政建设,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7)建立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

  在学校管理方面制定:海临中学奖励性绩效工资实施细则、海临中学教职工年度考核条例、海临中学班主任考核条例、教职工请假和坐班制度、教职工外出学习制度等;

  在教育教学行为方面制定:海临中学教师教学行为规范、海临中学关于“减负”相关制度、集体备课条例、“教学反思和课后改错”实施暂行规定、青蓝工程实施方案、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条例等;

  在规范学生行为方面制定:班级四项竞赛评比制度、学生各类优秀评比激励制度、星级寝室评比方案、海临中学家校联动制度、封闭式管理及周末学生回家管理办法以及各类安全管理制度等;

  在教育科研方面制定:海临中学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管理办法和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等;

  在学校后勤管理方面制定:海临中学财经制度和物品管理制度、教职工差旅费报销相关制度等。

www.glwk8.om(管理文库吧)

  成功标志:

  通过三年时间,初步建立现代学校管理特色,使学校管理不断走向精细化、开放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2、教师管理目标:教师业务精湛、乐教敬业。

  年度目标:

  20**学年,结合“减负”工作,转变教师观念,提升师德水平和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落实“轻负担、高质量”;落实和完善现有的校本培训制度;

  20**学年,关注教师个人成长,建立教师梯队培养机制;进一步探索切实有效的校本培训机制;

  20**学年,建设教师“精神家园”,培养一支“敬业精业”的教师队伍;形成有本校特色的校本培训机制。

  实施策略:

  (1)坚持依法办校、依法管理,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并通过专家讲座、网络学习、外出考察学习、校本培训等多种学习途径,提升教师素质,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师德水平,自觉遵纪守法。特别是在“减负”的背景下,务必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学“风格”,做到“轻负高质”。

  (2)进一步完善“青蓝工程”、集体备课制度,建立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学校要建立有利于教师个人成长的制度和环境,保证整体师资力量得到提升。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化“创先****”活动,通过工会、女工委、民主党派等组织的参与,扩大“创先****”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提升全体教职工师德水平和职业素养。

  (3)发挥工会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工会活动。通过活动,加强教师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树立“学校是我家”的观念。

  (4)学校制度建设应多些人文关怀。学校管理应制度化,做到有章可循,但制度的制订应更多地体现对教师的关怀,努力做到教师的需要和学校的发展目标相一致。

  (5)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它是教育发展、校际竞争的主要着力点。今后,学校要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不断加强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6)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进行自我定位和自我发展设计。这是教师实现有计划的自我成长的必由之路。

  (7)建立公正、公平的绩效评估体系,在坚持各项薪酬原则的基础上逐步调整教师薪酬结构。

  成功标志:

  学校教师深受学生喜爱、家长信任,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形成有海临中学特色的校本培训机制。广大教师能不断反省自己的教育教学,并对新知识、新教法、新信息的学习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不断实现自我突破,教师的专业内涵得到提升。有一定学术水平和丰富教育经验的,在教育、教学、科研上带头领先的教师逐年增加,力争在各学科培养一名及以上名师或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使各科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评比中获奖的教师人数逐年增加,校青年教师也能够在市级各学科教学展示或评比中崭露头角,并具备承担市级及以上公开课和展示课的能力。全体教师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遵守职业道德,没有老师违纪违规,没有老师受党政处分,没有有偿家教。

  3、德育管理目标:整体构建与学校“树德立人,不断超越”的校魂相一致的、能体现“双自”理念(自我管理、自我表现)的德育管理模式,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成为具有良好社会公德、身心健康的人。

  年度目标:

  20**学年,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初步建立德育常规工作阵地及德育评价体系。开展年轻班主任指导培养工作,落实德育细节,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塑造学生优良品性。

  20**学年,进一步完善学校德育制度,继续开展年轻班主任培养工作,积极推进有海临中学特色的德育工程,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社会公德和身心健康的人。继续开展理论研究,积极撰写德育案例、论文,申报各级德育课题。

  20**学年,拓宽德育空间,拓展社会教育资源,加强校际间的文化交流,并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提升学校德育的社会辐射作用。初步建立有海临中学特色的德育体系,

  实施策略:

  (1)建立以“快乐一节”团、队活动为特色的主题教育体系,培养美好人格。每个月根据实际情况,统一确定一个主题,每个年级又有所侧重。

  初一年级的德育主题是“五爱”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上学期“迈好中学生第一步”,下学期“做合格中学生”;

  初二年级的德育主题是“五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上学期“迈好青春第一步”,下学期“做合格的共青团员”;

  初三年级的德育主题是“四自”教育(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上学期“迈好理想第一步”,下学期“做四自新人”。

  (2)扎实有效地开展德育常规工作,进一步完善德育阵地建设。

  完善各年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热爱集体、关注时事,有计划的让他们参与集体活动、学校教育管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营造校园文化,利用有效信息,隐性渗透德育教育;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尤其是对班主任及35岁以下年轻教师开展科学化管理的培训;

  定期举办全校性大型集体活动。策划要体现人人参与,人人表现,人人是主角,人人有收获的原则。

  (3)探讨评价体系,实现自我管理。评价体系的建立关系到学校德育“双自”模式是否能真正全面实施。

  建立“每月一考”的班主任工作评价机制;

  完善学校班级管理日常行为规范的考评机制;

  建立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表现的竞争机制。

  (4)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创建平安校园。

  成功标志:

  建立具有海临中学特色的德育管理模式。学生全面又有个性地发展,树立远大理想,具有良好社会公德和身心健康。德育队伍师德修养高、教育理念新、实践效果佳,创新能力强。班集体建设有特色、有成效。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紧密型德育框架初步形成,通过合力,联合育人,从而实现人本德育、人文德育、有效德育。

  4、教学管理目标:学生综合素质市内领先,教学质量优异。

  年度目标:

  20**学年:

  (1)“初中入学巩固率”:保持在省均以上;

  (2)“后30%率”:初一年级(20**级)要求低于近三年我校中考后30%的平均数,初二年级(20**级)争取低于9.64,初三年级(20**级)争取低于13.36;

  (3)“教学质量指数”:

  全校各年级的总分教学质量指数在全市必须实现保五争四,即在全市所有初级中学排名中保证名列第五,力争第四。

  初一年级(20**级):达到近三年中考总分教学质量指数的平均数;

  初二年级(20**级):达到并尽力超过69.95;

  初三年级(20**级):达到并尽力超过64.55;

  (4)“中考”: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中,省一级重点中学上线率力争达到43%;

  (5)落实“减负”措施,推进课程改革,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0**学年:

  (1)“后30%率”:每个年级都做到比20**年略有减少;

  (2)“教学质量指数”:每个年级都做到比20**年略有提高;

  (3)“中考”: 省一级重点中学上线率达到并超过45%;

  (4)使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得到全面发展;

  20**学年:

  (1)“后30%率”:每个年级都做到比20**年略有减少;

  (2)“教学质量指数”:每个年级都做到比20**年略有提高;

  (3)“中考”: 省一级重点中学上线率达到并超过48%;

  (4)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力争实现“轻负高质”,学生综合素质市内领先;

  实施策略:

  (1)通过政策和理论学习、网络学习、专家讲座、各类比赛和教研活动、校际交流等形式,全面提升教职工教育教学理念,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学校有明确的质量管理目标和有效的管理措施,教学、教研、科研的计划、总结、检查、考核、评估等各环节工作落实到位。如:学期教学教研工作会议、教学类的各项考核评比等;

  (2)认真执行规定的课程计划和作息时间,开足开齐规定课程,不违规补课、招生、分班和征订资料,严格遵守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有关规定;

  (3)重视教风建设,认真落实教学工作“六认真”和“四精四必”要求,教学各环节管理制度健全,过程管理科学,检查、指导措施有力。如:制订集体备课条例、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学反思和课后改错暂行规定、优质课评比条例、青蓝工程实施方案等;

  (4)重视学风建设,方法得当、措施有力,着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如: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学习常规、学生作业规范等;全面推动“语言文字规范化”活动;

  (5)按规定开足各类实验。图书馆、实验室、各专用教室及教学资料管理规范,教学设备设施使用率高,并及时保养和维修。图书、阅览资料周转率高,并积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如:实施书香校园等;

  (6)教务管理制度健全,规范教师调课、代课等管理和学生学籍管理,教学业务档案、学生学籍管理档案齐全;

  (7)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完善学生帮扶机制;全面落实中小学生体育工作规范,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体艺活动,学校统筹安排各年级各班级学生室外锻炼时间和场地,力争保证每天1小时的锻炼;加快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关注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积极倡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8)推进学科教学研究、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9)加强对信息技术课教学工作的管理,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熟练使用电脑及一些常用软件。

  成功标志:

  建立健全教务管理制度;顺利达成各项教学成绩指标;学生综合素质市内领先,形成我校教学质量较高的社会声誉和认可度。

  5、教科管理目标:实施“科研课题与常态研究相结合”管理策略,打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扎实有效地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在坚持教育科研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的宗旨下,确立学校在全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的地位。

  年度目标:

  20**学年,倡导、培育学校科研氛围,初步建立学校教育科研管理体制,争取学校重点课题立项和结题;

  20**学年,发挥骨干教师作用,使课题在质量和数量上得到提升,重视形成课题中期检查监督机制,促使课题研究在现实教学工作中发挥作用;力争成为海临市教科研先进集体;

  20**学年,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熟悉现代教育科研基本理论和方法、敢于开拓创新、努力服务指导、乐于奉献的教育科研骨干队伍;健全学校教育科研网络,形成高效的教育科研管理、服务和指导系统,构建比较完整的教育科研工作制度;从“科研要真正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引导教师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做到“有自己的课题、做自己的实验、出自己的成果”,实现“科科有课题,人人搞科研”目标,学校常规教研活动课题化。要力争每年都有6到10项省级、台州市级、海临市级课题立项;每年都有6项以上论文或案例在海临市级评比一等奖以上或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实施策略:

  (1)建立健全科研机构,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

  一是学校成立科研领导小组和科研工作指导小组,具体负责科研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工作。二是制订切实可行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学校将对科研工作纳入教师个人和教研组的工作考核,并作为教师的评职、评优的依据之一。每一学期将评选出优秀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和优秀教研组,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2)扎实推进课程改革,保证课改深入开展。

  在课程改革中,以人为本,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严格按照课程计划授课,认真做好各类活动课的开设。

  组织教师集中解读课标,研究教材,举办座谈会,组织教师观摩教学光盘,营造良好的大教育观。

  组织教师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种培训,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召开教师研究会。

  建立集体备课制度、校优质课评比制度等。

  (3)校本研修“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突出一个真,重抓一个实,切实解决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根据学科、年级特点分教研组进行,同时鼓励教师自觉参与小课题研究。结合教研组和个人的特点,提出、实施、解决实际问题,这既有利于加强教研组建设,也有利于促进整体师资力量的成长。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动学科教学研究。

  (4)以课题为载体,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进一步实施好现立项的课题研究,组织好课题组人员的培训,落实课题组人员的职责,收集一系列的过程资料。形成具有一定水平的科研成果。

  (5)加大经费投入,保证科研工作的开展。

  学校将在现有的财力情况下,加大对科研工作的投入。一是鼓励教师参加学习和培训;二是奖励科研成果突出的先进个人和集体;三是解决用于课题开展需要的资料和费用。

  成功标志:

  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得到提升,研究成果在上级相关部门的评比中获奖和推广,省市立项课题的数量稳步上升,成果获奖比例不断提高。教师反思能力得到提高,课题研究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明显。

  6、后勤管理目标:从实际出发,满足学校教科研的需要,规范健全制度,提供优质服务。以计划指导工作,以考核衡量效益。

  年度目标:

  20**学年,根据建设现代化校园的需求,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补充、更新教育装备、图书等;立足现有办学条件,厉行节约,做好后勤服务工作;规范财务管理,初步建立各项后勤规章制度。

  20**学年,进一步更新教育装备,完善各种电教设备;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的条件,力争更多、更好地为学生搭建形式各样的成长平台,为教师创设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20**学年,建立完善的后勤管理体制,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优质服务。

  实施策略:

  (1)定期例会制度,统一思想,提高服务意识。

  (2)完善岗位职责,规范用工,规范物资采购,做好开源节流,计划建立部分财物班级及处室责任制。

  (3)充分利用学校场地,合理布局,美化校园,改造学校办学的硬件。

  (4)根据工作性质,结合教职工的反馈,每学年进行考核,评选先进。

  (5)加强财务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制度。

  成功标志:

  信息技术设备软硬件、图书馆设备设施等初步达到标准要求;使现有的校园和校舍发挥充分的效能;后勤工作有计划、工作有成效;后勤管理的各类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做到明确岗位职责,实行绩效考核。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成立海临中学发展性评价工作领导小组

  为加强对我校实施发展性评价工作的领导,特成立海临中学发展性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王如明校长为组长,由全体校务会议成员组成领导小组成员,负责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的总体编制和实施、评价。由各分管校级领导和学校各处室、年级组根据学校发展总目标,具体制定各阶段目标。

  2、完善各专门组织切实履行三年发展规划

  按照学校三年发展规划要求,建立和完善各专门组织,切实履行三年发展规划。对于已有的部门组织,如校务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教科室、总务处、信息技术中心和各年级组、教研组等,按照三年发展规划的具体(项目)目标,充实工作内容,或进行机构改革,使之更能适应规划的要求。对于实施规划确实需要而还没有的组织机构,要进行建设发展。

  3、重视发挥教工会和教代会的作用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在编制和实施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作用。在制订规划之前,学校先后多次利用教工会时机对学校三年规划编订工作进行宣传,使广大教师理解编订三年发展规划的重要意义;在编订规划的过程中,学校通过各种途径,认真听取广大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充实和完善三年发展规划。在完成初稿后,学校及时召开教工会和教代会,进一步修改三年发展规划。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更要重视教工会和教代会的作用,真正依靠广大教职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扎实完成发展规划。

  (二)制度保障

  1、以《海临中学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的出台为契机,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在未来三年中,我们将对学校原有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进行梳理、补充和修改后,编制《海临中学制度汇编》,不断完善校内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民主管理体制。

  在规划的具体实施阶段,校领导及各部门要做好规划的咨询指导、检查控制和调节平衡工作,及时纠正偏差的管理行为,齐心协力,保障三年发展规划顺利实施。

  2、科学合理地实施规章制度,追求人性化管理方式

  我们并不希望学校制定的各项制度将教职工“管死”,我们希望“管活”,即我们依赖制度去追求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所以学校在充分听取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基础上,一方面要对已有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深化学校干部人事制度、教学教科研管理制度、评价考核制度的改革,另一方面在制订和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同时,坚持开放式管理体制,实行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和刚柔并济的管理原则。在管理中逐步树立“管理就是服务和指导,服务和指导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的理念,逐步建立“目标管理、计划管理、规范管理、动态发展管理,情感管理”的模式。

  (三)资源保障

  1、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学校各方面资源的配置必须优化,提高其使用效率。资源配置一方面要能满足新课程改革和教学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要方便师生使用,注重为师生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追求效益的最大化。

  2、科学使用经费,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科学、合理地使用学校有限的办学资金,调整经费使用结构,保障办学条件、教育科研、教师培训、新课程改革、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避免资金使用上的无谓浪费和低效。

  (四)评估保障

  为落实规划的实施,学校、年级要制定相应的年度、学期工作目标和计划,形成较详尽的计划方案体系,把规划内容落实到位。学校根据规划的内容,每学年评估,监督规划的实施,并及时调整、修订规划。

篇2:莱芜市实验中学五年发展规划

“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党中央提出****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和实施好我校的“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对促进学校均衡、协调、快速发展,全面构建和谐校园,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一、学校现状概述

实验中学始建于1971年,原为“芜莱县职工子弟学校”,1976年更名为“芜莱县第二十三中学”,1987年正式命名为“芜莱市实验中学”。现有4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613人,教职工235人,其中高级教师82人,中学一级教师108人。学校占地50.3亩,总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有教学楼、实验楼、综合办公楼、学校礼堂、标准操场等五大主体建筑,配有功能齐全的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阅览室、舞蹈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劳技教室、德育活动室等特种专用教室。图书室藏书10万余册。建成了千兆宽带校园网,教师人手一台微机,办公实现了“无纸化”。

学校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生存、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为宗旨,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逐步实现了课堂教学素质化、人本化、多样化;深化教育科研和课题研究,积极推进创新教育和新课程改革;重视活动课教学,充分张扬学生个性,发展了学生特长,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校年年被评为芜莱市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市区教育督导一直名列前茅,中考成绩连续17年全市第一。先后荣获山东省首批省级规范化学校、首批省级“双语”教育实验学校、首批省级教学示范学校、首批省级绿色学校、山东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山东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山东省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科学重点试验基地、全国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清华大学永新远程教育示范网校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培养、造就了山东省高考文科状元李燕、山东省“十佳”大学生杨海峰、山东省“十佳”中学生徐萌、全国及世界摔跤、柔道锦标赛冠军尹玉峰、王庆珂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学生及优秀人才。实验中学不愧为全市素质教育名副其实的龙头学校和育人基地。

但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不足:教育经费不足越来越制约学校的发展;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及对新课程的实施水平参差不齐,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给予每位教师发展的机会还不够均等,公平与倾斜的辨证关系还有待完善;名师的培养与稳定力度还不够,名师的数量还不多;工作的常规性与创新性尺度把握还不好;学校的个性特点体现不充分;教职员工福利待遇较低。以上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发展目标简述

总体目标:在省规范化学校和省教学示范中学的平台上,通过新一轮的二次创业,实现“三名”“四园”“五个一流”:即造就个性化名生、成就个性化名师、铸就个性化名校;发展智力的学园、陶冶情操的乐园、优美整洁的花园、信息互动的E园;建设一流校园、装备一流设施、打造一流文化、锤炼一流师资、培养一流人才。把学校打造成一个教育质量优良、管理富有特色、文化氛围浓厚、具有个性特色的山东名校。

一年目标:教育教学秩序规范,学生行为习惯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浓厚,校园环境优美整洁,实验和办公条件良好,个性教育特色初步显现,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县第一。

三年目标: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良好意识和行为习惯;教师形成“学习、研究、创新”的科研意识和工作习惯;校园文化富有特色,个性教育出成绩,出经验,成为学校新的亮点。教学质量更高、特色教育更红、学校品牌更靓。

五年目标:打造一个全省知名的教育教学质量优良、管理富有特色、文化氛围浓厚、具有个性特色的山东名校,让实中走向全国,让全国注视实中。

1、办学规模。通过面向全市,使学校规模稳定在40个教学班,2800名学生。随着全市教育布局的调整,学校规模有可能达到50个教学班,3500名学生。

2、教育教学。解读和实践新课程,变讲堂为学堂,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突出“学”字;变学会为会学,坚持在教学中不仅授“鱼”,更要授“渔”,突出“会”字;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坚持让学生在读、想、说、做中学习,突出“动”字;变齐步走为因材施教,坚持统一要求与个别辅导结合,突出“活”字。年度考试和中考优秀率达到60%--70%,合格率95%以上;学生操行合格率达到98%;校本培训、校本研究、校本课程师生参与率达到85%以上,其成果和经验在省市区推广,每年上报刊台的教育教学研究和教育宣传文章达到300篇。学校特色项目2--3个,成效显著。学生入学率、巩固率100%。

3、教师队伍。通过抓现有老教师优势和潜能的发挥,“盘活存量”,抓优秀教师的引进培养,“扩大总量”,抓青年教师的成长提高,“激活能量”,建设一支“德艺双馨,理念先进,善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按照核定的编制数,稳定240名员工。如果学校规模扩大到50个教学班,员工数增加到260人。制订《名师培养方案》,每年评选10名“校园名师”,通过五年左右的时间,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达到教师总数的40%;20%的教师成为区级名师或课改骨干老师,10%的教师成为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70%的教师获区级以上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奖励。

4、总务后勤。20**年,按照一类标准配备实验装备,补充实验器材;再装备一间80座的计算机教室;完成校园文化景观及环境建设;20**年,由政府筹划向北扩展20亩,建成标准化操场;20**年,偿清所有债务。同时,狠抓勤工俭学收入,按照10%的比例逐年上升,提高师生福利待遇。

5、校园文化。搞好网站建设,提高点击率,办好校报,增强阅读性,使之成为学校与社会、家庭沟通的平台;办好校园电视台和广播、橱窗,组织好艺术团、文学社以及一年一度的“科技节”和“体艺节”,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舞台。

6、校园文明。学校基础文明建设努力实现“十无”:课上无“乱”、课下无“嚷”、考试无“弊”、作业无“抄”、校产无“损”、环境无“脏”、语言无“秽”、举止无“禁”、日用无“费”、安全无“事”。

三、办学理念综述

1、办学宗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办学宗旨体现学校的性质和办学方向,是办学理念的核心内容。按照教育的价值追求,我们可以把学校分为“输送型学校”和“培养型学校”两种。培养型学校是自觉运用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自觉地以学生发展作为我们教育的价值追求来组织的教育。而输送型学校只是以学生阶段性的发展目标,也就是指他们毕业时候能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特别是能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或者是考试的各种率的程度,来作为我们的目标,来组织我们的教育活动。这是一种阶段性的功利性的目标,它与长远性的发展性的目标是不一样的。我们是追求学生终生发展的价值,追求祖国未来的价值。是以未来作为价值,还是以眼前的功利作为价值,这就是两种教育的根本区别。所以,我们提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的办学宗旨。

要把上述办学宗旨体现在办学育人、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必须树立以下几个观念:

一是教育观。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学生个个都是人才,个个都能成才。

二是教学观。以学论教、以教促学、学教结合、互教互学。要求教师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知心朋友、帮助者、合作者,变知识的传授者为与学生共同探求知识和能力的伙伴。

三是学习观。合作、交往基础上主动构建知识、主动发展自我的学习观。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四是课程观。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

五是质量观。全面发展、个性鲜明是我们的质量观。我们所关注的不再仅仅是学生的学科成绩,而是包括有关人生的所有方面,如正确的人生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身体,敏锐的思维,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等等。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整体人才质量,才是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

六是服务观。学校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要主动服务于学习,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以过硬的质量赢得良好的信誉;以良好的信誉吸引充足的生源;以充足的生源保证丰富的财源;以丰富的财源支撑快速的发展。这是学校经营之路,是学校生存发展的良性轨道。

2、办学目标--“创一流名校,育世纪新人”。铸就个性化名校、成就个性化名师、造就个性化名生。

办学目标规定的是学校发展方向、办学水平,既有质的规定,又有量的要求。实验中学的办学目标是“创一流名校,育世纪新人”。具体定为“三名”“四园”“五个一流”,那就是:铸就个性化名校、成就个性化名师、造就个性化名生;发展智力的学园、陶冶情操的乐园、优美整洁的花园、信息互动的E园;建设一流校园、装备一流设备、锤炼一流师资、打造一流文化、培养一流人才。一言以蔽之,实验中学的办学目标就是“创一流名校,育世纪新人”,成为具有个性化的山东名校。

作为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我们不仅要关注本校的发展,更要承担起传播先进教育理念、优秀的管理和教学经验,提供示范作用的责任。“三名”强调的是办学效益,首先要有“教有特色”的教师、然后才有“学有特色”的学生,最后才有“办有特色”的学校!“四园”突出的是校园环境和学校主流文化;“五个一流”是比较具体的指标,其范围大致在省市之内。

3、校训--志存高远,学会学习。

诸葛亮曾说过:“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张载亦说:“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一个人只有有了崇高远大的志向和高层次的需要,才能有顽强的意志、坚韧的精神、超乎寻常的毅力和执着奋斗的创造愿望,作为学生,学习才能更加主动,主动精神才能持久。

“志存高远”,是指我们应该有一个远大的志向,为自己的人生确立一个奋斗的目标。胸怀天下,放眼世界。立一番鸿鹄之志,绘一副锦绣前程。

“学会学习”是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需要。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没有一个或一组技能和知识能为你受用一辈子。因此,现在最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技能、学习的方法与学习的策略。“教”不等于“懂”,“懂”不等于“会”,“会”不等于“通”。由“教”到“懂”需要“学”,由“懂”到“会”需要“习”,而由“会”到“通”则离不开“悟”。这就是学会学习。

校训“志存高远,学会学习”既各自独立成意,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浑然一体,涵盖了教育思想、科学精神、品格修养、终身学习等各个方面。如果说“志存高远”体现的是方向与目标,那么“学会学习”强调的是实现目标的途径与手段。为学者不光要志存高远,而且还要身体力行,在实践中展现自己的知识与品格,远大抱负只有通过脚踏实地的行动才能实现,只有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行动并在行动中勇于开拓创新,只有将知和行、理论和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才能算是完美意义上的人,才能算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所以,“志存高远,学会学习”的校训,对学生而言,就是要做真人、求真知,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教师而言,就是要“教人求真”、“教做真人”。

4、教风--敬业精业、常教常新。

“敬业”是对教师教学态度的要求,因为“态度决定一切”;“精业”是对教学技艺的要求,而“常教常新”是对教学创新的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树立“四个观念”、实现“六个发展”。“四个观念”即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而奉献的观念,为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而服务的观念,为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的观念,为使自身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终身学习的观念。“六个发展”,即在学历上,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在教学工作上,从守摊型向开拓型发展;在教研层面上,从“经验型”向“科研型”发展;在业务进修上,从“终结型”向“终身型”发展;在学识水平上,由“教书匠”向“学者型”发展。

5、学风--勤学乐学,活学活用。

“勤学”,就是要做到:意志坚强,毅力持久,心态健康;“乐学”,就是要做到:目标明确,动力巨大,兴趣浓厚; “活学活用”,就是要做到:方法正确,习惯良好,效果显著。

学习不是压抑个性、窒息灵感的樊笼,而是启迪心智、孕育创造的乐事。这就要求广大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勤学而不是苦学,活学而不是死学,彻底屏弃读死书、死读书或不读书、读书烦的不良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存技能,学生活知识,学生命意义。在课堂上学会学习,自主发展;在活动中学会自控,自由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做人,和谐发展;在实践中学会创造,全面发展。真正做到“勤学乐学、活学活用”。

6、育人目标--做人有德、做事有成、学有所长、体有所健。

“四有”中,“做人有德”是统帅、是灵魂。教育学生“做人有德”,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具体讲,就是要教育学生健全人格,夯实“精神的底子”,做“文明人”,“高尚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做事有成”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劳动习惯和办事效率,教育学生“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里的事帮着做,集体的事抢着做,不会的事学着做,能做的事好好做”。做人要做到人人喜欢你,做事要做到人人需要你。“学有所长”重在培养学生主动的实践精神和创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有所健”重在培养学生健壮的身体,良好的心理,提高健康水平。

7、学校倡导的教育价值观--

第一、建立社会的公信力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想获得明天的可持续发展,靠的是口碑,是质量。因此,我们必须把为学生、为家长、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品牌和特色,当作学校的首要任务;

第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依靠全体教职工的辛勤工作与高水平的教学。为此,发扬团队精神,加大目标激励,培养一支“德艺双馨、理念先进、善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和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认定:

“校园无小事,事事都育人;教师无小节,时时都育人”。我们永远牢记: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给学生做榜样。

一切的成功来源于“一分的机会、二分的智慧和七分的打拼”。我们坚信“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去解脱”,而“一切乐境都要靠劳动去创造”。

我们坚信敬业精神是维护集体、个人、社会共同利益的基本条件,永远将不敬业行为视为堕落和愚昧。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我们永远把爱无私地奉献给学校中的每一位学生。

我们信守“视质量如生命,视家长为上帝,视学生若亲子”。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降低我们的工作标准。

我们信守“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求真务实,爱岗敬业,与时俱进,永不满足。

四、工作思路阐述

指导思想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学校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解读和实践新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建设个性化的山东名校为目标,为实现学校的二次振兴而努力奋斗。

治校方略以德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经营强校、特色名校,创全面发展之优,示个性教育之范。

(一)学校管理

1、坚持制度管理。一是推行分层管理。各个层面既自主合作创造性地开展好各自的工作,又为下一层做好服务和指导检查工作,提高管理效益;二是推行考核奖惩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原有的规章制度,使之更加明确、具体、易操作,实行多劳多得、优质优酬,对满负荷、高效益、多成果的明星教师和职工要给予特别的奖励。同时,对于管理过程中的失职,实行责任追究。

2、坚持民主管理。一是充分发挥教代会的职能,发挥教职工主人翁作用,倾听群众呼声、征求群众意见、接纳群众建议。二是坚持校务公开。通过宣传橱窗、会议座谈、文件通知、校园网站等多种形式,作及时的公布,增强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透明度。三是搞好教职工之家创建活动,争创省级模范之家。同时,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载体,丰富教工业余生活。

3、倡导人本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关心、尊重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发展和生活,为每一位教师营造自身发展的空间,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激发教书育人、办学育人的积极性。坚持政治上引导人、思想上武装人、业务上锤炼人、体制上激活人、生活上关心人,权为教工用,情为教工系,利为教工谋,千方百计改善教工福利待遇,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

4、着力建设一支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强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领导班子成员要思想上有活力,工作上有创新力,管理上有凝聚力。善于学习、善于反思,把握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帮助教师物化教育思想,使学校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克服传统思维定势,谋求改革、发展的突破点。要有经营学校的观念,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要确立学校教育更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观念,在与社会的互动中享受办教育的价值与尊严。

5、开展“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做人民满意的教师”的主题创建活动。

实现“三无”、“一规范”的目标。按照“三无”(无乱收费行为、无不良教师言行、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一规范”(规范办学行为)的要求,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让人民群众对学校收费、师德师风、教育教学质量、普及程度、安全工作“五”满意,实现“六零”效果:教育收费“零违规”,师德师风“零投诉”,党员干部“零违纪”,学生行为“零犯罪”,贫困学生“零辍学”,学校安全“零事故”。

狠抓师德创建工作。大力宣传和推广师德先进典型,深入开展以“志存高远、知行合一、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为核心的师德教育。坚决杜绝歧视后进生、体罚后进生、违反规定搞有偿家教、向学生推销学习资料等一些有损教师形象的现象。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师德建设监督网络。

认真做好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要大力营造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浓厚氛围,推动学校文明单位建设再上新台阶,争创省级文明单位。

(二)学校德育

1、德育的指导思想。以育人为中心,实现四个转变:即德育目标要从服务和服从于教学工作转变为服务和服从于学生的发展上来,体现德育的育人功能;德育内容要从抽象划一、大而空转变为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体现针对性;德育途径要从封闭式、说教式、惩罚式的教育转变为开放式、网络式、激励式,体现多样性;德育评价要从片面的认知评价转变为知行统一评价,体现导向性。

2、健全德育工作网络。一是大力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协调一致、联动互助、和谐共建的“大德育”格局。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方式,密切家校联系。二是内部德育管理建立“三分三合”模式,即:转变观念,职责上分、思想上和;建立网络,工作上分、目标上和;制定规范,制度上分、步调上合,使学校的党、政、工、团在各行其职,各尽其责上切实做到合心、合力、合拍,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3、建立层次分明的德育内容序列,创建特色文明班级,形成学校德育特色。各班级要按照德育主体化目标,以及我校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按不同班级的特点,制定出各班的德育目标、内容及实施途径。并进行三年跟踪,形成我校德育教育分层次实施的特色。

初一重点抓学生的养成教育。通过班会等形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适应环境,提高思想素质,形成良好的班集体,为完成中学的学习任务作好准备。同时,加强学法指导,分学科制定对学生的预习、听课、作业、复习、总结的基本要求,介绍基本方法,搞好小学和初中的衔接教育。

初二重点抓协调发展教育。一方面做好学生情况的分析工作,根据不同学生层次的不同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措施,特别是分析可能掉队学生的原因,加强指导,落实辅导,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学有所获。另一方面通过各科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全面发展。

初三、初四重点抓学生的人生导航教育。通过多种形式与学生谈学习、谈理想、谈人生、谈社会主义祖国需要怎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谈怎样面向21世纪的挑战,邀请有关人事来校作报告,谈社会的发展历史和现代教育对初中学生的要求。请家长现身说法,帮助学生确定正确的发展目标,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4、拓宽德育工作的途径。

一是重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求学生认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等方面的常识,每学期定期开展日常行为习惯评比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努力实现“十无”:课上无“乱”、课下无“嚷”、考试无“弊”、作业无“抄”、校产无“损”、环境无“脏”、语言无“秽”、举止无“禁”、日用无“费”、安全无“事”。

二是实行学生的自主管理,努力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让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中得到身心的健康发展与能力的不断提高。学校要建立各种自律组织,采用有效的激励机制,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自律意识,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使自律行为成为每个学生提高个体修养的内在需求,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以及学生干部在自治管理、自我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加强学生会、监督岗、巡检岗的工作。

三是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开好每年一度的“科技节”“体艺节”。注重人文教育,培养学生与人和谐相处的意识与能力,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与人和睦相处与交流。认真开展“生命教育”研究性课程,培养学生参与竞争的勇气和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禁毒教育、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学生的特点,制订适合学生实际,科学、可操作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四是构建学生发展性综合评价体系。继续开展活动,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每年评选“校园十大杰出学星”,通过学生自主申报、班级初选、年级复赛、全校演讲、最后全体学生投票等程序,评选出“希望之星”“奋斗之星”“纪律之星”“奉献之星”“惜时之星”“体育之星”“电脑之星”“艺术之星”“小制作之星”“礼貌之星”。

五是加强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促进健康成长。积极开辟法制教育“第二课堂”,开展学法、用法实践活动,拓宽校外法制教育实践活动渠道;完善兼职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制度,与政法综治部门联合做好此项工作,有计划地开展法制教育。特别是要利用身边案例直接教育学生,影响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念。同时,要及其安全教育,确保校园安宁,人身安全。

六是充分发挥课堂德育主阵地的作用。当前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们推进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契机,要引导所有教师全面理解学科课程目标和教育意义,充分挖掘学科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加强德育渗透,使教学过程成为向学生传递积极价值观的过程,特别是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课程,要切实体现教学全过程的德育、教师全员德育的理念。

5、加强德育科研,推动德育工作创新。要紧跟德育发展的进步思潮,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大德育工作的研究力度,推动德育工作者由“实践型”向“实践研究型”转变,以提高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

6、充分发挥团委、关工委和学生会等组织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办好“家长学校”和“学生团校”,充分发挥家长的育人作用和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三)教学科研

1、实行年级教学目标责任制。即在年级部主任的领导下,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目标责任制和以备课组长为核心的学科目标责任制。“班级目标责任制”是指在班主任的率领下,所在班级的全体教师和学生为共同完成学校下达的各项班级指标所形成的风险责任共担机制。主要包括德育目标、智育目标、体育目标。“学科目标责任制”是指在备课组长的率领下,各年级学科备课组成员为完成学校下达的学科教学目标所形成的协作竞争、优势互补机制。备课组内讲究协作、取长补短、形成合力。

2、加强教学管理。教学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教学工作始终处于教师教和学生学这两个“制高点”上,创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创新为主旨的现代教学模式。学校干部每人挂一个年级,联系一个教研组。各年级分管领导要明确教学质量目标,并负责分解落实。教学过程管理重点仍放在落实教学常规上,确保教学质量继续稳步提高。一是建立优质研究课制度和说课、评课制度;二是建立现代教学理论研究制度,定期举办“教学论坛”,实现全员更新教育观念;三是建立随堂听课、评课制度,使高效率课堂教学经常化、自觉化;四是建立教师定期培训制度,以确保教师知识的更新,技能的提高和优化;五是建立教学量化评估制度,继续实行《课堂常规细则》和《常规教学评估办法》。

3、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修改和完善校本培训计划,通过教师自学、讨论、写心得体会、教海沙龙、邀请专家学者专题讲座、外出培训、骨干教师轮流作教学经验介绍等形式,使全校教师逐步确立全新的教育理念,然后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每学期举行教育理论、优质课、说课、评课、微型讲座等教学基本功竞赛,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给青年教师搭台子,指路子,压担子,使他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走向成熟。力争80%以上的教师课堂教学达到优秀水平。教师每学期完成“五个一”,即一个教研课题,一篇教研论文,一节高水平的研究课,一件随堂教学的电子课件,承担一门探究性学习的专题讲座。

4、加强校本科研,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确立校本教研的目标、任务、途径、制度,增强教师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融为一体,逐步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每学期通过实绩考评评出校级的优秀教研组长与备课组长,给以表彰奖励。学校每年承担1-3项国家、省级科研课题的实验和研究任务,拿出科研成果。

5、创全面发展之优。全面贯彻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质量。不分快慢班,不加班加点,不滥发资料,不为难学生。控制周课时总量,控制资料,控制考试次数,控制考试难度。对后进生做到“三个对号”--后进生的姓名与人对号,学习中的问题与不良学习习惯对号,易出的错误与教学中的失控点对号。树立“转化一个后进生比培养一个优秀生更光荣”的教育价值观,把转差率作为考核教师的硬性指标来强化。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是学校追求的首要办学特色。

6、示个性教育之范。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想学什么就能学什么,满足学生的多样性要求。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跳出课本、接触生活时尚。我们要通过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以此为载体,充分弘扬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是学校追求的又一办学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关注学校的特色和品味,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差异发展,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创造热情。同时充分发挥师生作为新课程实施主体的实践作用,充分发挥师生参与管理、开发、实践新课程的热情和创造性。逐步把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学科综合的内容、综合活动课的内容充实,做到有计划,有地点,有时间,有成果展示,有奖惩措施。力争3--5个项目全市有名。

7、加大力度,实施“名师”工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成长规律,用五年左右时间,选拔、培养、造就一批能够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的名教师和高水平教师,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名师的共同点是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师表风范,敬业精业,善于实践,勇于创新;具有实施新课程和与培养新世纪人才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知识及宽广的相关学科知识,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具有较强的教书育人能力。采取总量控制、动态管理、优胜劣汰的办法,每年评选10名校级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并给予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四)校园建设

1、立足校园文化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整体规划,分项实施,逐步完善,建设以人为本、宽严有度的制度文化(人本化、激励性的规章制度),高效有序、和谐顺畅的管理文化(以激励为主要特点的管理策略和理念),开放创新、灵活多样的课程文化(满足不同学生对课程选择的需要),敬业精业、常教常新的教师文化(以反思为主要特点的工作方式、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效的学习体系),生动活泼、诚信友善的学生文化(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主要特点的德育体系),文明健康、寓教于乐的活动文化(校园电视台、春苗文学社、校报、网站、广场文艺、社区调查、兴趣活动、科技活动等),整洁幽雅、积极向上的环境文化(使每一处地方都变成会说话的教育工具)。

2、加强校园硬件建设。完成校园建设任务,实现校园建设园林化,内部装备标准化,学生宿舍公寓化,办公备课数字化。再装备一间80座的计算机教室;完成“科学家塑像长廊”及雕塑“旭日初升”“奠基人生”等文化景观及校园环境建设;把教学楼各楼道布置成“文学苑”“科技苑”“英语角”;修建标准化操场;偿清所有债务。同时,狠抓勤工俭学收入,按照10%的比例逐年上升,提高员工福利待遇。

3、加强教学软件建设。坚持自主开发与统一购置相结合的原则,搞好各个学科教学软件的装备,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使各科教学软件系列化、网络化。力争教师每人一台微机,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办公无纸化、备课电子化、教学网络化、家校联系一体化。

4、组建、申报“青少年活动中心”,正确引导学生第二课堂。根据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功能和工作职责,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少年活动。与社区、家庭紧密衔接,形成良性互动。坚持公益性、开放性原则,面向校内外的学生,切实为青少年的学习和发展服务。邀请专家和知名教师参与中心的有关活动,提高质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教育的竞争日趋激烈,学校的发展任重道远。我们虽然不能穷尽教育,但我们可以不断地去发展教育、创新教育;我们虽然可能会在未来感到今天教育的许多遗憾,但我们今天可以做到无愧于现实。让我们群策群力,团结拼搏,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建设个性化的山东名校,实现学校的二次振兴!

 

篇3:苏州中学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规划“十一五”发展的现状分析

  (1)“九五”、“十五”这十年,是江苏省州苏中学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规模最大、发展质量最高、发展成果最为显著的十年。四届四次教代会1996年初通过的、后由省教委“转发各校,供参考”的《江苏省州苏中学教育现代化工程实施规划》所确定的“三步走”的总体目标得到了扎实推进。1997年3月,学校首批通过了省教委组织的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试评估验收,并于20**年3月转评为省四星级普通高中。据来自网络媒体的报道,不久前学校被列入了我国首届“100强中学”名单。民间机构的评选虽然缺乏一定的权威性,但多少反映了社会的认同程度。

  十年中,学校获得了“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以及省“德育先进学校”“科技特色先进校”“教育科研先进集体”“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由四任校长先后担任课题组组长的省、市“八五”“九五”教育科研课题《普通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研究》的成果两次获得苏州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高中毕业生本科达线率和高分率持续处于领先地位。有3名学生分别在第30届国际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第11届国际中学生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和第35届国际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夺得了金牌。20**年3月科技信息大楼的落成、文庙公园的回归和20**年9月北端两幢新教学大楼的启用,标志着学校校园整体改造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创办于1996年的立达中学已成为市民首选的品牌学校,并将迁入新址。州苏中学园区校拔地而起,初具规模。州苏中学“一体两翼”的格局已具雏形。学校坚持“一个中心”(即以“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好的发展”为中心、“两个创新”(即体制的创新和机制的创新)、“三个推进”(即推进教育的国际化,推进教育的信息化,推进教育的集团化)、“四个跨越”(即在教育质量上、硬件上、办学效益上、师资队伍的水平上有新的跨越)以及“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服务兴校”、“以教学为中心、以德育为首位、以科研为先导、以后勤为保障”,对于提高办学水平,实现办学目标已经并正在继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都为学校“十一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从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率先发展的要求以及广大市民对高中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的精英教育的迫切需求和殷切期望来看,州苏中学作为一所具有千年办学渊源、百年新学历史的名校,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都还具有巨大的空间。

  学校教育的现代化既是一种目标,也是一个过程。即便是对照学校《教育现代化工程实施规划》,我们还存在不少相对薄弱的地方和环节。有些成绩的取得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一流的生源”。按照《江苏省普通高中五星级评估指标体系》所涉及的五个方面25项评估指标,我们有的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无论是“一流”,还是“先进”,都是一个动态的、比较性的概念,是在同其他类型或体系的教育的对比中呈现的,是在世界教育体系的相互观照、比较和评估中产生的。只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将自身纳入世界体系,在交流、观察和反思中不断地进行调整与改革,在对世界各国教育的审视、借鉴和互动中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才能在世界性竞争中赢得先机。

  发展是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有机统一的综合体现。数量与规模的发展固然重要,质量水平的提高则更为艰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内一流,国际先进”,依然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

  (3)1985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首次将“把教育搞上去”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联系起来论述。这次会议的文件《*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宗明义地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是我国素质教育的缘起,也是江苏省州苏中学着力研究和实践的开端。

  19***,学校在依据《江苏省重点中学基本合格标准》所作的自查报告中强调指出:“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使教育思想不断端正”,“不仅是个理论问题、学术问题,而且同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提到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高度来认识,我们每一个担负领导责任的同志首先要胸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树立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观念,出于公心,献身教育,不计个人得失,不讲个人荣辱,不论个人成败,真正在素质教育上下功夫,而不在升学教育上争高低”。正是凭着这种热诚、胆识和执着,江苏省州苏中学一以贯之地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且“十年磨一剑”。

  于20**年3月,完成了《普通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研究》的主报告《主动学习教育模式的建构》。因为多方面的原因,素质教育还任重道远。主动学习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模式,是对已有教育的继承,是在已有教育基础上的改革和创新。我们既不把已有的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应试教育”而采取一概否定、盲目冒进的态度,也不把过去教育中的优良传统和许多合理的作法看成是已经实施了的素质教育而因步自封、不思改革。这是我们以往成功的基本经验之一,也是我们继续坚持和推进素质教育,并把握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

  二、“十一五”发展的战略选择

  (4)****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我们要不断加深对****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以****来统领学校发展的全局,并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

  (5)全面落实****,我们要“立足于改,着眼于新,致力于本,示范于先”,并以此作为“十一五”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

  “立足于改”,就是要继续高举教育改革的旗帜,让一切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思想活跃起来,把一切有利于教育发展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使一切有利于教育发展的资源能量充分释放出来,大力解放和发展教育生产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办学效益,满足社会的需要。增强实力,激发活力,彰显魅力,都离不开改革。除“名相办学,名流掌教,名师执教,名人辈出”这些历史因素外,改革开放以来,州苏中学得益于改革,也得名于改革。我们要继续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用改革来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

  “着眼于新”,就是要用新眼光看待新事物,用新思维研究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就是要面对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增创新优势,谋求新发展。关键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使学校成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具有自我发展机制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办学实体,进而创造和形成自己的办学模式和教育模式。

  “致力于本”,就是要把教育事业的发展真正落实在“让更多学生有更好发展”这一根本目标和办学理念上。“让更多学生有更好发展”的基本内容是:

  ①对学生来说,发展涵盖和包括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②前提是面向全体学生,“更好”则是不断提高的质量标准;

  ③在教学领域,发展还特指使学生通过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发展他们的智慧、意志和才能,发展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④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特点,实施最充分的因材施教;

  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发展的主体;

  ⑥中学阶段作为学生一生发展的奠基阶段,从价值取向来看,具有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层次的发展价值。近期发展价值主要是指当前的发展价值,即每天的进步和发展。中期发展价值主要是指为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所作的各方面特别是能力方面的准备。远期发展价值即终身发展的价值。这三者的一致性集中表现为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前者要有利于后者;

  ⑦学生是一个发展的整体,影响学生发展的教育因素也是一个整体,因而必须整体推进素质教育;

  ⑧鉴于学生处于有史以来最开放、大众传播媒体最发达、社会环境最复杂、价值冲突最显著和最激烈的时期,必须让他们学会选择;

  ⑨通过重点中学示范、实验、辐射作用的发挥以及远程教育手段的运用,让非本校学生也或多或少从中受益;

  ⑩通过集团化办学的运作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

  “示范于先”,就是要与时俱进,敢为人先,在“率教育发展之先,率深化改革之先,率教育服务之先,率全面育人之先”这四个“率先”上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三、“十一五”发展的目标定位

  (6)20**年前,在办学条件、队伍建设、管理水平、素质教育、办学效益等方面全面达到江苏省普通高中五星级评估标准。确保学校首批进入江苏省五星级普通高中的行列。

  (7)在学校已连续三次获得省“文明单位标兵”的基础上,再接再厉,争创“全国文明单位”。

  (8)20**年前后,成为国内外普遍认同的世界名校之一。

  四、“十一五”发展的重点工程

  (9)继续深化办学体制的改革,加大以州苏中学为核心的集团化运作的力度,打造基础教育领域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优质品牌。充分利用“存量不减,增量放开”、“用存量保公平,以增量换资源”的政策导向和发展机遇,在保持公办教育的已有规模,切实提高公办教育质量的前提下,继续采用多种形式放大优质教育,吸引国内外著名高校、社会资本乃至海外资本参与办学,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结合校园布局的进一步调整,在立达中学原址筹建州苏中学国际部。在总结中国科大少年班州苏中学预备班20年来的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智力超常少年儿童的发展、教育和培养体系。凭借“苏州立达学校”股份制办学的灵活机制,在现有初中的基础上,逐步向上扩办高中,向下创办或联办小学和幼儿园。逐步形成集教育科研、教改实验、实验师资培训于一体,幼儿、小学、中学教育改革一条龙的现代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基地,成为教育新观念、新理论、新模式和新产品的策源地和集散地之一。

  (10)积极稳妥地推进课程改革。当前特别要注重消除和克服思想观念上的障碍,从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意义。要切实加强对新课程实施的领导、规划与管理,以教育思想的现代化为主导,构建既适应现代教育要求,又符合国情、校情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在执行国家及地方课程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和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教师的能力和特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以及高考改革的趋势和导向,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要从建立和健全有利于保障课程开发并不断更新的制度与机制入手,尽快形成一大批由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或教材,并使其中相当一部分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并能为兄弟学校示范的精品课程。要切实加强对新课程实施的过程性评估,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不断规范学校和各科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行为。引导、支持和鼓励教师从被动的课程计划的实施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实施的设计者,创造性地使用各类教材,使所教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需要,促进每一个学生更好发展。

  要更加关注每一位学生,努力用开放的、多样的、可选择的、有弹性的课程方案为他们营造一个相对宽松、民主、和谐的发展环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要以课程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推进教育方法的改革,加速实现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要更加重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并将其融入学校教育模式和课堂教学模式的进一步优化之中。

  (11)把师资队伍的建设作为一项基本性、全局性的事关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来抓。要以调整和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为基础,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根本,以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为重点,实施新一轮青年教师培训和培养方案。培训也是一种福利。

  全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珍惜和利用学校所创设的条件,把继续教育、终身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需要和一种使命。在继续推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和教师资格证制度,完善内部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分配重心向关键岗位和优秀教师倾斜的激励机制的同时,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和选拔任用机制,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既要注重把优秀人才选拔到管理和领导岗位,又要有意识地把优秀人才留在教育和教学的第一线,既切实提高学生师从优秀教师的“受惠率”,又使这些教师在学科领域内取得更高的造诣,获得更强的竞争力,为新一代名师的涌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完善、合理、严谨、普遍认同的评价体系为前提,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操作方式为保证,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在合作中竞争,积极申报评选“教坛新秀”“优秀班主任”“学科带头人”“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特级教师”“名教师”等荣誉称号,确保学校获得上述各类称号的教师人数及比例与同类学校相比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在继续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广揽人才的同时,积极探索和推进“柔性引进”模式,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进一步形成“事业凝聚人、情感感召人、待遇稳定人、政策激励人”的良性机制,使州苏中学真正成为“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人才辈出”的摇篮和沃土。

  (12)切实加强和完善学校德育实体的建设,在提高德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服从和服务于学校所提出的“基础扎实、素质全面、能力较强、特长明显、人格健全、社会适应性强”的培养目标,学校的德育工作要继续围绕“以学会做人为基点,以心理教育为基础,以道德教育为主线,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向”,拓宽思路、创新载体、务求实效。

  要把德育与学校各项工作,特别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与进一步强化年级组和班级的功能结合起来,与进一步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的作用结合起来。要抓紧制定全面系统的各年级相互衔接的具体的德育目标,合理安排德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形成各种德育途径相互结合的合力网络。

  要科学地选择和运用德育的多种有效方法,尤其要善于优化组合。要以建立和健全学生品德发展档案制度,完善教育者德育素质的培训、考评制度,形成一支人人都善于进行德育的教育队伍为抓手,加强和完善学校的德育管理体制。

  要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倾听学生的利益诉求,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倾向,积极探索和创新富有州苏中学特色的德育载体,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构筑精神支柱,树立远大理想。

  (13)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加大学校美育的力度和深度,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继续花大力气抓好校园的净化、绿化和美化,精心创设富有文化氛围和时代气息的校园环境,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赋予“诚”“信”“思”“勇”以及“质朴大气”等在内的传统文化美德以崭新的时代内容。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校史中丰富的教育资源,激励学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化底蕴是蕴藏于千姿百态的文化载体、文化现象深处的思想、精义。这是在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在文化发展史上经过千锤百炼而凝聚、升华而成的一些最基本的思想观念、价值准则和思维方式。增强文化底蕴,提高人的素质,决非一日之功,决非靠“文化快餐”所能奏效。“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教化”的过程,正是文化底蕴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渗透于人的信仰、情感、品格、学识和气质的过程,是人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思考的过程。要锲而不舍地加强优良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建设,并以学风为核心,以教风为保证,以领导干部的作风为关键,弘扬优良的办学传统。伴随着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文化的多元化现象也愈加突出。

  我们既要承认我国社会中价值取向多元化现象的客观存在,又要始终坚持价值导向方面的一元化主导。社会主义一元化价值导向之所以能发挥其导向作用,是因为这一价值导向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14)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扎扎实实地提高教学质量。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教学的常规管理,深化学科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要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各学科教研组的建设,努力形成一批优势学科或强势学科。要大力优化教与学的过程,积极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尽快形成较为成熟的经验和理论总结。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改革评价制度。立足学生、教师及教育的发展,形成科学的课程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等体系。重视社会、家长的评价,不断改革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15)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搞好学校的体育卫生工作。要加强学校体育卫生设施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医务人员、班主任、共青团、学生会和其他部门的积极性,在体育活动的普及和提高方面,在卫生保健和预防疾病方面,都要致力于开拓新局面,取得新成绩。

  (16)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部队、文博场馆、社区以及职教中心等建立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实践的机会和条件。

  (17)进一步加大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的步伐。全面启动和实施数字校园工程,不断加强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实验、科研、管理和后勤等各个环节的应用,充分发挥多媒体手段和网络平台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作用,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和学校各项工作的高水平整合。通过增建数字图书馆、多媒体专用教室等多种途径,较大幅度地提高生、机比。

  要精心打造业内领先的学校主流网站,力求导向正确、格调高雅、资源丰富、信息充足、链接便捷、交互有序、更新及时、特色鲜明,成为展示学校形象的名片,对外交流的窗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阵地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园地。要继续把扩大教育开放作为增强学校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展以学校、学科、学术、学者、学生为主体的国际交流,扩大人员和教学资源的交流规模。

  通过友好合作关系的渠道,引进国外课程和教材,引进高水平的外籍教师。尤其要扩大和加强与国际知名学校的联系,从中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理念,借鉴世界高水平中学的办学机制和运行模式,以促进现代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优化扎根民族精神,增强世界意识的教育,强化对学生的涉外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积极创造条件,进行赴境外办学的尝试。

  (18)科学合理地利用经费,努力建设节约型学校。这是学校财力资源的必然选择,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内在要求,也是发展的一种智慧和谋略。要注重发展与资金筹措、管理的研究。要严格规范各类资金的管理,坚持预算、统筹、节约、挖潜,精心谋划,科学运作,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不仅要尽可能消除经济隐患,而且要为持续发展留有余地。要把节能责任纳入各工作岗位职责和日常管理的考核之中。

  五、“十一五”发展的保障体系

  (19)学校要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为“十一五”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关键在于领导。学校领导班子的成员要继续在“聚精会神搞教育,一心一意谋发展”上身先士卒。要始终把师生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扎实推进“扁平式”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善于将学校组织中的每个人的愿望、理想、远景整合为学校群体的“共同愿景”。反对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坚持深入实际,求真务实。切实加大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力度。只要是有利于改革,有利于发展,又可以建章立制的都要形成书面制度,并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充实和学校工作的实际不断地进行合理化修订。

  (20)本规划一经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学校及有关部门还要进一步制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分项分段实施计划。

篇4:温州实验中学教科研发展规划

  《州温市实验中学20**年学校发展规划》提出:未来五年,学校要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依法办学,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学校将坚持“践行教育民主,追求适性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尊重、选择、等待”为核心价值观,努力达成“为学生终身发展和终身幸福奠基”的育人目标,为社会发展培养大量合格公民和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教育形态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作为实验示范学校,学校将继续锐意改革,依托教科研,倡导每位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型,开展返璞归真的研究,做实课堂,创新教学。为完成此目标,根据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和要求,特制订《州温市实验中学教学科研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规划基础

  一、教科研发展成效

  通过(20**-20**)五年规划的实施,学校教科研工作又上一个新台阶。校科研组织机构健全,教科研制度完备,教科研管理规范, 教科研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素养,06年至20**年,我校省级以上课题结题并获奖3个,市级课题结题并获奖59个;教师论文全国获奖9人次,省级获奖47人次,市级获奖(一、二等奖)315人次;在各类杂志发表586篇文章;全国优质课获奖39人次,省级优质课获奖10人次,市级优质课获奖18人次,连年获得浙江省先进教科研集体称号。

  常规教科研活动、青年教师培养系列教科研活动、学科素养提升活动、磨课赛课活动、命题沙龙,跨校跨区域教学联盟交流活动组成的校教科研活动形式丰富,富有实效。教科研促进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提炼总结分层走班的经验,尝试五四学制的改革,打造特色化的校本课程,目前已有五本校本教材。

  二、亟需解决的问题

  1.课堂教学改革需进一步深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需进一步的深化。需进一步加强“教”与“学”的研究。学生的学习负担要进一步减轻。

  2.校本课程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

  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与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人人发展还未完全匹配,尚未形成完整体系,随意、粗放,仍需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

  3.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亟待进一步总结提炼

  我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乏优秀建树,但部分教师对教科研仍存在畏惧心理,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教科研方面缺乏高质量的成果。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州温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科研兴校的思想,完善驱动教师研究的工作机制。倡导每个教师做一个研究者,养成研究的习惯,变被动研究为主动研究;倡导做有意义的研究,教师的研究就是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有思考的教学改进过程”;倡导以生为本的课堂理念,依托学情把握,因材施教,打造“轻负高质”的有效课堂。

  二、具体目标

  1.课堂教学:进一步开展触及学习机制的课堂变更,研学促教,把握学情,读懂学生困惑,以学定教,因材施教,构建适性教育的高效课堂。

  2.学科组建设:进一步开展学科工作室工作,以项目为线索,倡导合作研究的教研共同体,从关注教学秩序的运转到关注教学问题的解决,开展与教育教学工作“无缝衔接”的研究。建设1-2个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学科。

  3.校本课程建设:加强校本课程建设的科学性和规划性,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生的发展需要,评价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求,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建构具有学校特色,个性化的校本课程体系。打造3-5个省级有影响力的校本课程。

  4.评价制度 :努力挖掘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管理中的教师研修要素,提升管理中的指导职能,把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管理作为教师研修活动来策划,寓指导于管理中,变“控制性管理”为“指导性管理”。

  5.教科研发展:打造“轻负高质”的教科研模式,力争借助信息化技术打造多渠道、多载体、多形式的教科研交流平台,提升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五年内参与教育科研的教师达80%以上,60%以上的教师能承担本学科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任务,20%的教师教科研论文在全国、省级正式报刊发表或收入教育文献情报资料。

  第三部分主要任务和实施策略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依据州温市的十大发展任务和我校的“十二·五”规划,具体开展四大工作任务:

  1.加强“教”与“学”的研究,打造“轻负高质”的课堂

  ⑴研究学习规律,实现从依赖学习向独立学习转型

  开展学习任务的研究,依据课标、教材、学情梳理学习任务难易程度、针对不同类型学习任务进行有效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从对话中心课堂向任务中心课堂转型,还教于学,还学于生,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⑵研究作业,开展学生作业全程监控

  改变教师的“作业观”,从狭义的练习中跳出来,改进作业形式,建构学生作业全程监控体系,以作业撬动教师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⑶研究考试,构建增长性动态评价模式

  建立“没有总分的试卷分析”模式,改变考试过于看重分数的现状,减轻考试和分数给学生、老师带来的负担,还原考试对教学有效指导的功能。尝试增长性动态评价模式,关注学生和自己相比提升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成功者。

  2.完善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校本课程

  ⑴加强校本课程建设科学性和规划性

  重新梳理我校校本课程体系,以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为目标,依据学生的成长需求,分为五大类课程。学科拓展类--补充国家、地方课程;技术技能类--提高动手和创新能力;兴趣特长类--促进个性发展;社会实践类--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德育活动类--促进品德、习惯养成。

  ⑵提升校本课程师资队伍的实力

  分析学校、家长、社会的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打开思路,拓宽师资组成范围,打造“立体型”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校本课程师资队伍的实力。

  ⑶完善校本课程的选课体系

  以学生的自主选择为抓手,开发各校本课程选课说明书,介绍本门课程的学习目标、内容、师资、学习方法、评价方式,完善校本课程的选课体系。

  ⑷继续打造精品校本课程

  开发校本课程五大类体系的同时,着力打造有特色的精品校本课程。编制校《精品校本课程评估方案》,发现和培育典型,提供学习范例,

  3.完善以教育教学实践改进为核心的研修机制

  ⑴建立促进教师主动研究的多元激励机制

  以奖代查,取消硬性规定;简化形式,倡导返璞归真的教师研究;关注过程,设置“教研奉献奖”;建立多元激励机制,对教师的教科研评价不仅关注客观的成果,更关注教研的过程,从传统的评奖渠道拓展到身边同事的评价,借助评价的改变去倡导合作研究的氛围,回味研究的快乐。

  ⑵组建研究与教育教学“无缝衔接”的研究共同体

  借助学科工作室教学常规组、问题解决组、命题评价组、校本开发组,组建研究共同体,以项目为线索,从教学实践入手,倡导“无缝衔接”的研究,以研究的状态开展教学工作,研教合一。每个学科聚焦课堂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1-2个关键问题,取得突破性的改变。

  ⑶搭建梯度化的教师研究平台

  A.青年教师“寻招研究”

  为了促进青年教师有效解决教学中的困惑,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组织青年教师开展寻招研究。60%的青年教师通过寻招研究形成一定的实践成果或做成一件事。

  B.团队合作“招标研究”

  全校围绕“适性课堂”构建,列出课堂教学研究的角度和目标,由备课组、学科工作室自由竞标作为校级课题立项,力争50%上升为市级课题深入研究。

  C.名师骨干“引领研究”

  发挥我校名师、骨干团队的力量,在课堂教学改革的领域开展前瞻性的研究,积极申报市级及以上课题。力争三坛以上教师五年内都有市级立项课题或者有研究成果发表或获奖。

  D.打造多渠道、多载体、多形式的教科研交流平台

  ⑴打造杂志和网络双轨制教科研交流平台

  改版《教科研信息》, 改专辑形式为双月刊,内容形式秉承“传播前沿信息,聚焦实践研究,实现思想碰撞,共享智慧成果”的策略和方针,尝试开展《教科研信息》网络版,进一步提升交流的互动性。

  ⑵打造跨区域教科研交流平台

  与全国各先进地区建立跨区域的教研联盟,汲取营养,开拓视野。同时与我市其他县市区、兄弟学校建立教研联盟,互助互学,发挥我校优秀师资的辐射作用。

  ⑶打造“铿锵三人行”的教科研论坛

  组建我校的专家智囊团队。由专家团队、教师团队、学校管理团队组成“铿锵三人行”,变传统的教科研大会为教师“参与式”的教科研论坛,让教师以主人翁的角色参与教科研会议推高教师的科研热情,增强教科研的认同感,感受朴实的教学中所蕴含的科研价值。

篇5:温州市实验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州温市实验中学20**-20**年学校发展规划》提出:未来五年,学校要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依法办学,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学校将坚持“践行教育民主追求适性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尊重、选择、等待”为核心价值观,努力达成“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基”的育人目标,为社会发展培养大量合格公民和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教师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发展。每个教师要发展,每个教师必须发展,这是学校发展的前提,也是学校扩大规模、提高质量、丰富内涵的要求。为实施“适性教育”发展战略,达成“全国一流”的战略目标,学校将通过多渠道、多载体、多形式继续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优秀教师队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此,特制订《州温市实验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 规划基础

  一.教师专业发展成效

  通过(20**-20**)五年规划的实施,我校教师团队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我校现有专职教师432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其中,中学高级职称教师182人(占42.1%);特级教师2人、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2人、州温市名教师名班主任9人,省教坛新秀7人,市“三坛”(教坛新秀、教坛中坚、教坛宿将)和学科骨干教师79人(占18.3%),拥有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教师39人(占9.1%),创建了7个名师工作室。

  学校已经基本确立了以由特级教师、名教师(模范班主任)、教坛新秀(教坛中坚、教坛宿将)、学科骨干教师获得者等领军的优秀教师队伍。教师们师德过硬,业务精湛,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有效课堂教学,可以说,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中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学生和社会对教师的满意度较高。但近年来,随着我校相继创办民办绣山中学、绣山中学国际部,代管第二外国语学校,教师团队急剧扩大,因而也存在系列问题。

  二.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 教师学历有待进一步提高

  据统计,我校专任教师的本科学历占83.3%;与“十一·五”规划教师专业发展的学历目标95%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专任教师的研究生学历只有9.1%,与我校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极不相称。我校教师的学历教育有待加强,教师高层次学历亟待进一步提高。

  2.教师的专业素养亟需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为响应市教育局“让更多市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号召,我校相继创办了民办绣山中学,代管了第二外国语学校。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张,教师的队伍急剧扩大,青年教师的比例偏高,教师团队年龄结构显得不够合理。至20**年12月止,全校35岁以下教师占41.9%,30岁以下教师占17.1%,教师平均年龄是38.3岁。据统计,20**年新加入教师队伍的大学毕业生有32人,20**年达到了创纪录的54人。年青教师有工作热情,但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尚不成熟,师资总体状况存在“稀释效应”的隐忧。而高原期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出现懈怠苗头。

  3. 名师辐射效应需进一步加强

  据统计,至20**年底,我校已有特级教师2人,教育名家1人,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4人,州温市名教师名班主任10人,省教坛新秀9人,市“三坛”52人,学科骨干教师34人(除重复人员外占18.7%,),这是我们一笔巨大的财富。但是,我们发现我们的名师在课堂教学方面是能手,可名师骨干教师的领军作用和辐射效应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教科研方面出高质量成果的不多,如国家级、省级的课题获奖人数与层次不尽人意,国家级、省级核心刊物发表论文的篇数和奖次等也不尽人意。

  长此以往,未来学校发展目标的实施与实现就会遇到瓶颈。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优秀教师是学校最为宝贵的财富”,这是我们教育人的共识。学校坚持“以教师发展促学生发展”的理念,坚持以责任为基,诚信为本,崇尚师德,追求高质为目标,坚持以教师发展为先导,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中心,以培养骨干教师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理念先进、业务精湛、创新力强的具有职业幸福感、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努力形成名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局面。

  十二·五期间,学校要切实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着力锤炼,打造品牌。要强化过程管理,构筑施展平台,缩短成才周期,形成个性风格,尽快造就一批在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青年骨干教师,为学校“适性教育”的实施提供坚实的后续人才支撑,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提供坚强的保障。

  二、具体目标

  1.师德:“教师素质,师德为本”,师德建设是队伍建设的核心。十二·五期间,我校将继承和发扬我校“团结、勤勉、创新”的优良传统,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进一步提升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教师的满意度。我校现有州温市师德楷模11位,今后的五年,我们力争10位老师被评为市级师德楷模。整体提升教师师德的形象。

  2.学历:全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本科学历达95%;鼓励教师在职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和研究生学历(包括教育硕士)进修,研究生学历(包括教育硕士)达15%以上,力争博士学历零突破。

  3.名师群体:培育名师群体,力争今后五年,特级教师或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达6人,争取名教师(模范班主任)达14人,教坛新秀、中坚、宿将达70人以上,学科骨干教师达50人以上。

  4.青年教师:全员合格,即工作满三年的青年教师能成为独当一面的合格教师。开展评选校级教坛新星活动。优秀的青年教师参加省市级各类教育教学评比,获奖率达30%以上。

  5.班主任:评选“班主任新苗”和“班主任模范”,精心打造高素质班主任队伍,力争20**年前使我校市级名班主任达4人。

  6.管理团队:加大对行政干部的培养力度,培养专家型的管理人才,打造多专多能的管理团队。

  第三部分主要任务和实施策略

  “十二·五”期间,要坚持教师全员培训,把满足教师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与教育教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为此,展开五大系列行动:

  一.教师素养全员提升系列行动

  1.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行动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开展全员师德教育培训,促进师德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通过师德理论学习、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大力弘扬师德新风,树立良好群体形象。将师德纳入教师考核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特别是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力度,通过师德演讲、师德征文、模范教师师德宣传活动提升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平。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学术精神,杜绝教师教科研中的抄袭、弄虚作假的行为。

  2.教师个人专业继续教育培训行动

  加强与省市教师培训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开展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设计活动,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保证完成教师年度全员培训任务。

  3. 校际联盟的合作与交流行动

  加强校际联盟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与联盟学校的共同专题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4. 教师博览群书行动

  发挥学校中山书院教师读书会的作用,培养学术型、研究型教师。鼓励教师博览群书,厚积薄发,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厚教育理论功底,增强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

  5. 班主任的整体素质提升行动

  通过班主任模范和新苗的评比、班主任师徒结对、班主任沙龙的开展、举行德育工作研讨会、编写德育案例集等形式,提升班主任的整体素质。

  6.校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奖教激励行动

  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健全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完善《州温市实验中学教学奖励条例》。通过对教师工作绩效的量化评估考核,促进学校评价工作继续向科学、公正、规范的方向发展。落实骨干教师专项教育教学经费,对在教学、教研、课程改革、教育科研等方面做出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并在评先、晋职中予以优先考虑。

  二.名师培养提升系列行动

  1.名师群体的示范行动

  从不同层面、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展示名师的经典课件、案例剖析、教学专题、整合课例、评课材料,使更多的中青年教师尽快成长。造就一批在全市各学科领域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领军型的名师。创造条件,激励名师群体在专业上继续进取,力争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2.名师教师的学历业务培训行动

  选派名师参加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和研究生课程进修;选派名师到国内外名校进修交流。

  3.名师的科研意识与能力提升行动

  组建以知名教育专家、高校教授为主的学校发展顾问团,引领名师对“学校发展”“学科研究”“团队培养”等前瞻性的省市课题进行研究,提升名师的科研意识与能力。

  4. 学科工作室行动

  充分发挥学科工作室的作用。通过协作、共享、引领,形成“能者为师、智慧碰撞、和而不同、个性发展”的教研氛围。通过团队带团队的教师研修模式,进一步提升名师的含金量。

  5.“中山书院”教师读书会名师系列丛书行动

  “中山书院”教师读书会系列丛书至20**年已出版两本,即何民校长编著的《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和戈月素老师的《时光的碎片》,在未来五年中,我们将为名师、骨干教师专门出版“中山书院”教师读书会名师系列丛书,尽可能让名师们疏理经验,总结思想,恩泽后人。

  此外,学校将充分利用省内外媒体,报道名师的先进理念、成长经历、优秀经验,提升名师、骨干教师品牌美誉度。

  6. 市名师、名班主任评选行动

  挖掘打造一支准名师、准名班主任队伍。继续推荐骨干教师市名师、名班主任的评选。创设各种高规格的专业活动,鼓励参加省特级教师评选,促进高原期教师的二次发展。

  三.青年教师培养系列行动

  1. 青年教师个人教学生涯规划行动

  为每一位青年教师建立个人专业发展档案和个人教学生涯规划。有计划培养一批素质优良、潜力出众的青年教师。

  2.“师徒结对”行动

  完善“师徒结对”工程,大力加强师徒结对工作的力度,通过师徒互学互动,缩短成长周期,使青年教师尽快站稳讲台,早日成为合格教师。

  3.“教坛新星”评选行动

  开展青年教师的各项业务比赛,如开展评选“教坛新星”活动,开展评选“班主任新苗”活动,开展教学反思撰写评比等活动,争取青年教师三年打好基础。

  4.市级教学比赛行动

  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组织的基本功、优质课等比赛。

  四.行政干部培养系列行动

  1.行政干部轮岗锻炼行动

  每年精选部分行政干部进行多岗位锻炼,使行政干部能适应多个不同的岗位,力争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的管理人才。

  2.行政干部专题考察、校际交流、名校挂职行动

  过去的两年,我校先后派出3批行政干部共15人赴上海实验学校(东校)考察交流,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未来的五年,我们将派更多的行政干部赴东北师大附中、山西省实验中国、青岛五十九中、杭州市清泰实验学校、新加坡圣约瑟书院等名校进行专题考察,挂职交流,学习名校的优秀理念与管理经验,提高行政能力,从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