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文库吧
专注精品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让管理变得更简单、高效!
本月更新2222  文章总数444202  总浏览量5277710

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编制工作要求

  工作与生活中经常需要使用到培养方案,编制,研究生,学术相关的资讯,这也正越来越成为工作中的必需,为此收集整理了以下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编制工作要求,欢迎借鉴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编制工作要求

20**版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编制工作要求

各学院(所):

20**年,学校出台了《关于制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鲁建大校字〔20**〕73号),在该文件的指导下,全校31个硕士二级学科均制定了20**版研究生培养方案并运行了三年,期间,部分学科针对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局部修订。

根据该文件规定“研究生培养方案一般三年修订一次”,经研究生处报请学校分管校长批准,决定于20**年10月至20**年6月,组织各学院(所)在认真总结20**版培养方案执行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学科发展的具体情况,制订20**版各学科培养方案。现就该项工作的开展,在分析07版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工作要求。

一、关于20**版研究生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1、研究方向设置与学科实际开展的科学研究现状存在一定脱节,研究方向的科学性、学术性、稳定性、前沿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2、研究生培养基本学制为三年,课程学习、文献阅读与论文选题报告、学位论文写作与答辩三个主要培养环节的时间安排,有待调整优化,需进一步扩大导师因材施教、强化研究生科研训练的自主权,进一步扩大研究生实现提前完成学业、强化就业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的自主权。

3、研究生课程设置仍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课程体系构建尚不完善,课程教学进程安排前松后紧。

www.glwk8.om(管理文库吧)

4、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的组织、学术标准尚不明确,不能很好地规范导师指导、学生学习科研的工作。

二、20**版培养方案编制意见

20**版培养方案编制应依据《关于制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鲁建大校字〔20**〕73号)进行,在总结20**版培养方案执行情况的基础上,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1、进一步凝练各学科研究方向,体现学科建设实际和发展的前瞻性。

2、从实际出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体现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精神和能力“三创能力和精神”的培养。

3、研究生培养主要环节实行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时间安排,扩大导师、研究生自主权:课程理论教学限定在2.5学期(50个周)完成;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安排0.5个学期(10周);学位论文工作环节2个学期(1年);预置1个学期做机动,由导师和学生自主确定,既可满足品学兼优学生提前完成学业,亦可为研究生针对科研课题开展深度研究、或结合拟就业意向安排实习实践,提供时间上的保证。

4、课程体系构建要科学,并能保证教学计划实施的可行性。

(1)从一级学科角度,明确学位课程的设置,本次培养方案制定,要求在学位课中独立设置并开设一门16-32学时的研究方法课程(均计1学分)。

(2)非学位课程设置以研究方向为导向,一是要精炼公共必修课程;二是要提炼公共选修课程;三是各学科视具体情况,自主决定是否按研究方向设立选修课程模块组(按隶属研究方向,每方向设一门课,每组任选一门),前提是保证教学计划实施的可行性(周开课学时宜控制在40学时内)。

(3)每门课程原则上以16学时(计0.5或1学分)为模数,课程最大课时数宜控制在48学时内。

(4)体育专项课,拟列入必修课程。

5、培养方案中应对各主要培养环节提出明确的具体规定。本次培养方案制定,增加关于研究生毕业标准的说明。

培养方案格式见附件1;课程设置表格式见附件2。

三、工作进度安排

培养方案编制分为两大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年10月至20**年3月,完成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的编制工作,以及各学院依据学科特点针对培养环节制定具体的管理规定工作;第二阶段:20**年4月至20**年6月,完成所有课程教学大纲编写工作。

20**版培养方案编制工作进度安排见附件3。

四、提供的材料清单(电子版)

1、20**版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编制工作要求(及附件1、2、3);

2、关于制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鲁建大校字〔20**〕73号);3、我校已设置的硕士学科专业简介;4、20**版各学科培养方案(压缩文件);5、20**版各学科课程设置表(压缩文件);6、20**版各学科课程设置一览表;7、20**版全校研究生课程清单;8、各学院、学科编号及课程编码及说明。

研究生处

篇2: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0604)

一、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现代通信理论、通信技术,具有较宽的系统专业知识,能在国家电子信息产业中的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及相关工程技术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组成原理和设计方法,接受通信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着重加强专业基础实验,主干课程实验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综合实验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得本专业的学生具备从事现代通信系统和

网络的设计、开发、调试和工程应用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通信领域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操作和外语应用能力;

2.掌握光波、无线、多媒体等通信技术;

3.掌握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4.具有设计、开发、调测、应用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基本能力;

5.了解通信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发展动态,以及通信网络建设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干课程

电路、数字电子技术、通信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数据通信网、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

四、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电学基础实验、通信电子线路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通信原理实验、数字信号处理实验、光纤技术实验、程控交换技术实验、移动通信实验、通信系统仿真实验、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通信控制系统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五、基本修业年限

四年。

六、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七、准予毕业的总学分

180学分,其中必修课105.5学分,选修课38学分(含公共选修课6学分),实践教学36.5学分。

通信工程专业学历表

周次

学期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学分分配表

篇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管理、经济、人力资源管理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企业、事业单位等领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开发与培训等专业工作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主要系统地学习经济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接受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的系统训练,具有分析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能力。

通过系统学习,要求学生的基本素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达到下列要求: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3、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4、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及领导的基本能力;

5、熟悉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方针、政策及法规;

6、具有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基本技能;

7、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

8、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9、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学制及学分要求

基本学制为四年。

本专业学生要求修满165学分才能毕业,其中公共基础课37学分,学科基础课28学分,专业主干课45学分,专业拓展课26学分,综合素质课10学分,实践教学课19学分。

四、授予学位

管理学学士

五、主要课程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财务管理、经济法、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规划、薪酬管理、绩效考评、人员测评和录用、工作分析、劳动关系学。

六、课程结构比例表

课程类型

学时

学分

学时比例(℅)

公共基础课

附表二

实践教学课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各学期实践课教学周数

备注

篇4: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师范)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师范)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位于风景秀丽的南湖湖畔,始创于1950年,1979年复办成立体育系,20**年在原体育系和公共体育部的基础上组建体育学院。六十多年来,体育学院秉承“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通过学院数代人的艰辛奋斗和无私奉献,塑造了华师体育学院灿烂的历史丰碑,是中南地区培养体育师资和各类体育专业人才的摇篮。

体育学院现有体育系、公共体育系、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研究中心3个分支机构,形成了一个学科丰富、层次完备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具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可招收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四个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其中“体育教育训练学”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学院还开设教育硕士(学科教学—体育)、体育硕士等专业学位点,在本科层次设置“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2个专业。体育学院根据社会需要,培养学术型和专业型人才,现有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共计1200余人。学院还拥有“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各类高水平的体育科学研究人才提供优良的平台与环境。

体育学院初步形成了一支整齐精干、年富力强、团结奋进的专业教师及学术团队。现有教职员工

111人,其中专任教师88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46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

30人,有各项目国际、国家级裁判5人。教师团队成员包括世界冠军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学院教师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及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60余项,学术成果受到社会及学界的高度评价。并拥有“国家特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学校体育学’课程)”等系列高水平的建设平台。

体育学院的科学研究以体育、教育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基础理论问题为中心,注重实证研究及研究过程与方法的规范化;在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农村体育与体育场馆发展两个研究方向)、运动心理、体育教师教育等研究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注重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多项研究成果对我国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政策的制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拥有齐全的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场馆。有多功能体育馆、羽毛球馆、体操房、游泳池、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田径场(室内、室外)、网球场(室内、室外)等各类现代化体育场馆。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十分重视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高水平运动训练。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上,学院确立了“体验-创新-引领”的发展方针,在体育教学、群体活动、高水平运动队、体育文化研究等工作中形成了鲜明的华师特色,健美操、羽毛球、田径等高水平运动队成绩优异,太极柔力球、民族健身舞表演等已成为校园体育“名片”,荆楚“三民”(民间、民俗、民族)体育文化研究则成为文化研究优势方向。近年来,我院多次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有20多人次在健美操、游泳等项目竞赛上获得世界和全国冠军。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注重对外学术交流,聘有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以及体育界人士担任兼职教授,学术交流频繁,指导和带动了我院教学、科研及训练水平的提高。我院与国外多个院校建立稳固的合作交流关系,多次应邀派出教师前往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马来西亚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外访问、进修、讲学或担任教练等。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将继续致力于探索和发展体育领域的专门知识,培养“德技相长、多能一专,学以致教、善为人先”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繁荣我国教育与体育事业,推动体育科学进步。

专业编号:418

专业代码:040201

一、专业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始建于1950年,由于国家政策调整中途停办,1979年恢复招生至今。体育教育专业是体育学院办学历史最长、基础最扎实的专业,也是体育学院最大的本科专业,该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也是湖北省品牌专业,属免费师范生教育。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仅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较全面地覆盖相关理论知识,体现了“注重基础,关照全面”的思想;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上,以“一主一辅,有效拓展”较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强调教师教育技能的提高,在体育教师教育标准的指引下“实务为要,观摩学习”,以四年贯穿的培养方式强化学生的中小学教育教学技能。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体育及相关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知识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一流师资,能够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管理和训练工作以及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并为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的生源。

三、基本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体育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自由和宽容的态度、团结与协作精神及一定的审美能力;

2.掌握体育与健康教学、体育锻炼指导、运动训练和竞赛组织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教师职业资格的基本条件,能独立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工作,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

3.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习惯及求实探索和创新精神,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

4.具有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有基本的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力,形成良好的责任感;

5.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基础和科学素养,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和新进展,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较强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

6.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

四、主要课程

体育学概论、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学校体育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体育心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各项目理论与实践等。

五、学制及授予学位

学制:4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六、课程教学学时、学分分布表

类别

学期

课类

总计

百分比

学分

公共教育平台必修

通识课程平台必修

专业课程平台必修

专业课程平台选修

计划开设

学生应修

通识教育平台选修

小计

七、课程计划表

课程

类别

课程号

课程名称

开课学期学分

学时分配表

周学时

先行课

考试方式

双学位课

授课实验课外

公共教育平台

必修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大学综合英语

大学综合英语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大学综合英语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通识课程平台

必修课

体育专业学习指导与职业规划

体育学概论

运动解剖学

心理学基础

运动生理学

体育与运动心理学

教育学基础

动作学习与控制

体育保健学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中小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设计

通识课程平台

选修课

计算机基础

体育史

运动损伤与防治

现代球类运动赏析

形体舞蹈

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处方理论与方法

运动生物化学

体育统计学

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分析与观摩

体育教学场地规划与设计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

体育经济学

体育游戏创编与实践

跆拳道

毽球

儿童发展

中学生心理辅导

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基础

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

中国教育名家思想

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案例赏析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赏析

团体操创编与实践

通识课程平台

选修课

体育科研方法

教练原理与运用(双语)

教师职业发展与心理健康

教育哲学

课程设计与评价

有效教学

德育与班级管理

校本课程开发

教育调查与统计

外国教育名家思想

家庭教育

教育法学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

信息技术与课程实践

现代远程教育概论

教学系统设计案例研析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专业课程平台

必修课

41810001

田径

体操

篮球

足球

排球

武术

健美操

专业课程平台

必修课

游泳

学校体育学

运动训练学概论

定向运动与野外生存

田径理论与实践1

八、实践实验教学环节

名称

学分

课外实验课程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

教师教育技能训练

教师语言

书写技能

主修项目训练

见习

教育实习或毕业实习

毕业论文(设计)

总学分

九、社群教育平台

学生至少应获得3个相关学分,学分具体分布如下:

1、指导社区及学生俱乐部活动:0.5学分;

2、指导专项运动队训练:0.5学分;

3、获得国家二级以上运动员等级证书(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入学前获得等级除外)每项0.5学分;

4、获得国家二级以上裁判员等级证书:每项0.5学分;

5、各专项教学技能等级(最多不超过1.5学分):每项0.5学分;

6、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最多1.5分

):校级0.5学分,省级以上1学分;

7、获取国家社区指导员证书(取最高等级):国家1级1学分,国家2级0.5学分;

8、各类社会活动志愿者及学院教学助理工作:0.5学分;

9、通过国家CET-4级:1学分;

10、通过国家CET-6级:1.5学分;

11、通过计算机二级:0.5学分;

12、通过计算机三级:1学分;

13、参加学科前沿动态讲座(不少于3次):0.5学分;

14、科研创新项目:国家2学分、省市1学分、学校0.5学分等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

15、获得省部级科研与教学奖励:

2分;

16、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最多不超过2学分):1学分;

17、获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最多不超过1学分):0.5学分;

18、境外游学、交流学习:0.5学分十、说明

1、本专业通识平台课程与体育教育专业(非师范)、运动训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相同,分别在1~6学期开设。

2、本专业学生为免费师范生,以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为目标,不分培养方向。

在专业平台选修课中设5个课程模块,即模块一为主项理论与实践课程(课程编号为41821001——41821032)、模块二为运动项目教学与训练技能提高课程(课程编号为418220**——418220**)、模块三为运动项目技能扩展课程(课程编号为41823001——41823009)、模块四为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课程编号为41824001——41824006)、模块五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课程编号为41825001——41825006)。

学生需选模块一课程4学分,分别在3、4、5、6学期各选1学分,而且需完成4学分的课外训练,分别在3、4、5、6学期各完成1学分;学生需选模块二课程2学分,在第6学期完成;学生需选模块三课程3学分,在4、5、8学期各选1学分;学生需选模块四与模块五课程各2学分,在4、5、6、8学期各选1学分,学生自主选修。课内选修课总学分不低于13学分。

3、通识教育平台选修课程:(1)任意选修课为12学分,其中自然科学类不少于3学分,社会科学类不少于4学分,其他5学分由学生自主选修。在第2、4、5、6学期分别选修2学分、3学分、3学分、4学分;(2)在交叉互选课中需选修8学分,在3、4、5、6学期分别选2学分,包括体育学科选修课和计算机基础课程,总学分不少于8学分;(3)学生需选教师教育平台课程选修课5学分,其中需在第4学期从本专业开设课程中选修1学分。

4、本专业学生应修取公共教育平台必修课26学分;通识教育平台必修课21学分,选修课25学分;专业平台必修课17学分,选修课13学分;课程总学分不少于102学分。

本专业在第1学期至第6学期确定40学分的双学位课程供其他专业高年级学生修读。学生修读专业双学位课程达到规定学分并完成该专业的毕业论文,符合双学位学位授予条例的,学校颁发双学士学位证书。其中,符合学校辅修条例的,学校发给辅修专业证书。

5、实践实习教学环节应修满32学分:

(1)本专业的实验课程安排在课外进行,总学分2学分,64学时。其中运动解剖学18学时,运动生理学18学时,体育保健学12学时,运动生物化学8学时,体育与运动心理学8学时。

(2)本专业学生应获取教师教育技能课程中教师语言、书写技能各1个学分;

(3)本专业的主修项目课程安排4学分的课外训练,分别在3、4、5、6学期各安排1学分。

(4)本专业的教育见习2学分,时间为2周,分别安排在第4、第6学期进行,每学期时间为1周;

(5)本专业的教育实习16学分,时间为16周,安排在第7学期进行;

(6)毕业论文(设计)6学分,时间为6周,安排在第8学期进行。

6、本专业毕业要求:本专业学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修满规定的学分,课程总学分达到102学分,获得社群教育平台3学分,并完成所有实践实验教学环节,外语考试成绩符合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的要求,通过论文答辩,准予毕业。符合学校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篇5: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运筹学、管理学、汽车维修工程学等方面知识,能在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与维修企业从事交通运输组织与管理、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管理、交通运输设备研制、维修、检测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二、专业培养规格和要求

本专业学生要求掌握运筹学、管理学、车辆构造、汽车运用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进行现代汽车测试、故障诊断、机务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具有汽车的研究开发、制造、服务、推广运用和交通运输部门和企业的规划设计、企业经营管理等基本能力。

三、学生应获得的知识与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运用本国语言和一门外语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机械学、汽车理论与构造、汽车电子学、交通运输管理学、汽车检测诊断与维修技术、计算机基础、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操作等基本技能;

4.熟悉国家关于交通运输和汽车技术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

6.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7.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精神;

8.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一定的美学修养。

四、主干课程

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汽车理论、运筹学、汽车构造、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发动机原理、汽车检测技术、汽车维修工程、汽车运用管理学、计算机技术基础。

五、学制与学位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六、学时学分分配及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教学计划课内总学时为2592学时,课内总学分为144,其中必修课学时占总学时72%,选修课学时占总学时

28%;专业课时占总学时的15%;实践教学38周。

本专业学生毕业应取得最低学分数为182学分,其中必修课为104学分,选修课最低为40学分,实践环节为38学分。在选修课学分中,公共选修课总学分不低于12分,人文社科类公共选修课不低于8学分,自然科学类公共选修课不低于4学分,专业选修课不低于28学分。

交通运输

专业学时学分分配表

类别

周数

学时

学分

占总学分的比例(%)

必修课

公共课

基础课

专业课

合计

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合计

入学教育

1周

不计入总学时(学分)

毕业教育

1周

不计入总学时(学分)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其他课程实践教学

创新实践学分

1-8学期

专业实习

毕业实习

毕业设计(论文)

合计

七、必修课程教学计划安排表

交通运输

专业必修课程教学计划安排表(公共课)

课程

代码

课程名称(中文)

课程名称(英文)

学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合计

理论

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