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文库吧
专注精品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让管理变得更简单、高效!
本月更新2285  文章总数473682  总浏览量6050171

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工作中越来越离不开沉降,观测,隧道,变形,技术要求资讯,你可能正苦于不知道如何撰写沉降,观测,隧道,变形,技术要求文章,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一般规定

  1)隧道沉降观测的目的主要是利用观测资料的工后沉降分析结果,指导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隧道基础沉降作系统的评估,确认其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要求。

  2)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变形观测期原则上不应少于3个月。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3)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应进行必要的检查。

  2、沉降观测的内容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其它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沉降变形等不列入本沉降观测的内容。

  3、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原则

  1)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沉降变形观测范围为隧道进口隧线分界里程至出口隧线分界里程。

  2)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m布设一个断面。

  3)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暗洞地段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4)地应力较大、断层或隧底溶蚀破碎带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特殊基础类型的隧道段落、隧底由于承载力不足进行过换填、注浆或其它措施处理的复合地基段落加密布设(段长大于20m时,每2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段长小于或等于20m时,至少设置2个观测断面)。

  5)明暗交界处、围岩级别、衬砌类型变化段及沉降变形缝位置应至少布设两个断面(前后各0.5m处)。

  6)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www.glwk8.om(管理文库吧)

  7)施工降水范围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8)路隧分界点处,路、隧两侧分别设置至少一个观测断面。

  9)长度大于20m的明洞,每2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10)隧底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设置2个沉降观测点,分别布置在隧道侧沟靠二次衬砌处。

  隧道观测标埋设位置示意图

  隧道观测标设置示意图(单位:mm)

  11)隧道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

  12)隧道洞内沉降观测路线,贯通前洞口基准点布置不少于两个,当洞内布设基准点有困难时,可直接利用两个洞口基准点形成附合水准观测路线。工作基点联测间距可以大于200m,但必须保证观测点高程中误差和相邻观测点的高差中误差达到相应规定要求。

篇2:沉降平行观测工作制度

  沉降平行观测工作制度

  为了确实把沉降变形观测监理职责落到实处,总监责成技术质量部制定沉降平行观测工作制度。本工作制度明确了监理职责细化成各级监理师所应承担的工作和职责;本工作制度定人、定岗、定职责后经总监理工程师批准下发,作为监理工程师考评的依据。

  1、BLJL-2标监理站组织

  甘肃信达监理站成立了以监理站和监理分站协同实施的二级管理模式。监理站负责监督、检查和指导;监理组负责人员安排并具体实施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监办对沉降平行观测监理领导工作、沉降平行观测人员及方案、旁站监理人员及里程做到了定职、定责、定人、定岗、定点。

  2、沉降平行观测监理人员职责

  1)沉降平行观测负责人职责

  ①负责沉降变形观测人员安排及后勤保障;

  ②组织测量专监编制管段内的《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

  ③组织审核施工单位上报的《沉降变形观测方案》,督促施工单位按批准的《沉降变形观测方案》实施沉降变形观测工作;

  ④督促沉降平行观测监理人员做好沉降平行观测工作,与施工单位同测段观测资料进行对比;督促旁站监理人员做好旁站监理,对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⑤督促施工方定时上报沉降变形观测资料并进行初审签认;

  ⑥督促各沉降平行观测小组负责人编制《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工作报告》、《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报告》;

  ⑦参加建设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

  2)沉降平行观测监理人员职责

  ①全面负责沉降平行观测工作,对沉降平行观测工作人员组织及后勤保障作出具体安排报监理组沉降平行观测责任人;

  ②编制《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实施细则》;

  ③审核施工单位上报的《沉降变形观测方案》,督促施工单位按批准的《沉降变形观测方案》实施沉降变形观测工作;

  ④确定沉降平行观测段落,做好沉降平行观测工作;

  ⑤审核施工单位上报的沉降变形观测资料;

  ⑥汇总沉降变形监理资料,编制《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工作报告》、《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报告》;

  ⑦和监理组长一起参加建设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

  3)旁站监理人员职责

  旁站监理人员对旁站部位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和观测频次是否满足要求负责。

  ①核查观测人员是否符合《沉降变形观测方案》的要求,是否经过培训上岗;确保观测人员的固定,如果观测人员出现变动,应立即报告监理组长;

  ②督促施工单位确保观测仪器的固定,观测线路的固定,观测方法的固定;

  ③核查施工单位的观测元器件,确保元器件的质量和埋设符合要求;

  ④督促施工单位按要求做好沉降变形观测网点的保护工作;

  ⑤对施工单位的观测资料及时签认并做好旁站记录。

  3、沉降变形观测工作制度

  为确保沉降变形观测工作的质量,各位监理工程师必须尽职尽责的完成监理在沉降平行观测工作中的职责。沉降变形观测监理人员的考核分以下两个方面:

  1)工作业绩由监理项目部组织每月考核评分,评分结果直接纳入监理站月度考核中。

  2)实行红黄绿牌警示制度,红牌直接清退,黄牌予以警告并罚款;绿牌则予以奖励。

篇3: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1)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的埋设要求

  (1)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基准点使用全线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CPI、CPII和二等水准点,增设时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执行。

  (2)工作基点。要求这些点埋设在稳定区域,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工作基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3)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按设计文件实施。

  2)监测网的检测:监测网的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尽可能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在区域沉降地区应每季度进行一次复测。

  3)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4)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在区域沉降地区内,应对工作基点的沉降量进行监测,如果在两次复测期间,发现工作基点变形超出两倍中误差应及时通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并提交观测资料。经核实后应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的各期实测高程进行修正

篇4:管线沉降加固方案

  目录

  一、管线概况……

  1.1基坑管线分布情况

  ……11.2基坑管线悬吊方式

  ……1二、近期

  Z1线跨越基坑范围内管线的监测情况……

  三、管线沉降原因分析……

  四、针对管线沉降的措施……

  4.1减小管线部位的地面荷载

  ……44.2对管线下部土体进行注浆加固

  ……6五、注浆施工方案……

  95.1施工部署

  ……95.2施工工艺流程

  ……125.3施工步骤

  ……125.4注浆结束标准

  ……14六、质量、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146.1质量保证措施

  ……146.2安全保证措施

  ……156.3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17七、施工过程中的监测……

  17管线沉降加固方案

  管线沉降加固方案

  沉降

  一、管线概况

  1.1基坑管线分布情况

  目前,Z1线、B1线基坑内共有五条管线穿越基坑,包括φ800中水管道、φ600给水管道、φ200低压燃气管道、φ500中压燃气管线以及24孔的通信管线。具体如下图

  1、2所示。

  图1Z1线管线分布图

  图2B1线管线分布图

  1.2基坑管线悬吊方式

  Z1线、线施工范围内的所有管线全部通过地连墙预埋套管

  B1(管线与套管之间采用沥青麻丝、沥青胶泥填充,双组份聚硫密封膏封口),穿过地连墙,采用贝雷梁悬吊的方式跨越基坑。如下图所示。

  贝雷梁

  Ф16钢筋

  管线

  10#槽钢

  剖面图

  管线

  压顶梁

  地连墙

  压顶梁

  Ф16钢筋

  平面图

  10#槽钢

  图3基坑内管线悬吊示意图

  基坑内管线悬吊示意图

  管线悬吊示意

  线跨越基坑范围内管线的监测情况

  二、近期

  Z1线跨越基坑范围内管线的监测情况根据已经开挖的Z1线基坑近期管线监测数据,线管线基坑内Z1悬吊部分位移呈向上隆起趋势,地连墙外侧部分呈向下沉降趋势。

  Z1线管线监测点布置如下图所示。

  图3Z1线管线监测点布置图

  线管线监测点布置

  监测点布置图

  根据监测点的布置,分别选取管线位于坑内的两点(6#、6-1#)以及管线两侧各三点(1#、3#、5#、7#、9#、11#)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

  403020**0-10-20-301#3#5#6#6-1#7#9#11#

  中水

  给水

  燃气

  通信

  坑外

  地连墙

  坑内

  地连墙

  坑外

  图4Z1线管线

  9月22日监测结果(表中数据单位:mm)

  日监测结果(表中数据单位:)

  三、管线沉降原因分析

  管线沉降原因分析

  Z1线管线变形呈现明显的基坑外沉降、基坑内隆起的特征,结合相邻部位的地连墙竖向位移监测及地面沉降监测数据(基坑外地面沉降点选择与管线最为接近的CD8-1~5点进行统计,地连墙选择与管线较近的CQ6、CQ7进行统计),以及现场的施工工况,导致管线以上变形特征的主要原因是:

  1、由于基坑开挖及降水施工,导致基坑周边土体沉降,引起管线沉降。

  2、基坑周边由于挖土以及钢筋堆放需要,经常有大型挖土机械或吊车行走,荷载较大,导致地面沉降,引起管线沉降。

  3、地连墙墙顶上抬,而悬吊用贝雷梁刚度极大,这样导致贝雷梁整体随地连墙顶的向上位移而向上运动,导致坑内管线抬升。

  最终,由于坑内的管线抬升趋势及坑外的沉降趋势,形成了目前管线的“挑扁担”式变形。

  表1Z1线管线周边地表沉降及地连墙顶竖向位移

  9月22日监测结果

  线管线周边地表沉降及地连墙顶竖向位移

  项目

  点位

  CD8-1CD8-2累计变化值(mm)

  -6.73-4.49-4.11-3.98-2.295.095.15地表沉降监测

  CD8-3CD8-4CD8-5地连墙顶位移

  CQ6CQ7四、针对管线沉降的措施

  针对管线沉降的措施

  4.1减小管线部位的地面荷载

  Z1线基坑北侧钢筋堆放区目前占用基坑边管线上方场地,由于

  存储量较大,对地面的荷载较大。为避免继续加荷造成地面沉降,将

  其向北平移至围挡以外(中铁十八局围挡内),平移距离约10米,如下图所示。

  10米

  图5Z1线钢筋堆放区平移示意图

  B1线基坑北侧钢筋堆放区同样占用基坑边管线上方场地,为避免继续加荷造成地面沉降,将其向南平移至管线区域以外,平移距离约14米,如下图所示。

  14米

  图6B1线钢筋堆放区平移示意图

  4.2对管线下部土体进行注浆加固

  为避免沉降进一步变大,危害管线,根据目前情况,拟对Z1线基坑管线部位南、北侧地表沉降范围内土层及B1线基坑管线部位南、北侧采用袖阀管注水泥-水玻璃双液注浆的方法进行加固。通过对土层进行填充注浆和压密注浆,填充封闭土层中的裂隙、固结土层中水份,从而改善土层的环境,提高土层的承载力,增强土层的稳定性,以达到控制地面下沉的目的。注浆孔穿插在管线之间间隙,梅花形布置,孔位沿管线方向间距米,引孔深度10米,加固深度5.8米,共110个孔。具体参数见下表

  2:表2Z1线管线沉降加固参数详表

  线管线沉降加固参数详表

  序号

  8参数名称

  垂直加固范围

  注浆孔间距

  注浆孔排距

  注浆孔数

  注浆压力

  注浆速度

  注浆方式

  注浆孔直径

  袖阀管外径

  注浆材料

  参数值

  管线底以下

  米至地面以下

  10米

  米~3米

  布置在相邻管线中间110孔

  0.3~0.5MP

  10~30L/min

  以袖阀管后退式注浆为主,可以进行反复注浆

  备注

  引孔

  10米

  梅花形布置,最外侧孔位距离管线

  100cm

  Φ110mm

  Φ52mm

  水泥-水玻璃双液42.5#,水灰比1:1具体加固位置如下页图7、8、9、10、11所示:

  图7Z1线管线北侧加固平面示意图

  线管线北侧

  北侧加固平面示意图

  图8Z1线管线南侧加固平面示意图

  线管线南侧加固平面示意图

  图9B1线管线北侧加固平面示意图

  线管线北

  图10B1线管线南侧加固平面示意图

  线管线南侧加固平面示意图

  图11管线加固剖面示意图

  管线加固剖面示意图

  五、注浆施工方案

  5.1施工部署

  1、场地及水、电供应拟进行管线加固的区域均原为钢筋堆放平台,采用了C15混凝土进行了场地硬化;

  同时,现场水、电也均已接入,具备了施工条件。

  2、机械设备

  现场拟采用

  *Y-150型地质钻机=台、ZJB180型双液注浆机台和0.6方搅浆罐台,进行袖阀管注浆的引孔和注浆施工。

  图12*Y-150型地质钻机

  图13ZJB180型双液注浆机

  双液注浆机

  3、人员安排

  目前现场正在进行基坑开挖施工,项目主要管理人员均已到位,项目部人员共计53人。

  袖阀管注浆施工共投入人员22人,主要人员分工及数量如下表所示。

  表3工种

  袖阀管注浆施工人员安排

  数量(人)

  地质钻机操作人员

  注浆设备操作人员

  浆液制备人员

  班组长

  4、主要材料注浆采用水泥为42.5级水泥,水泥进场后进行复试,复试合格后再进行注浆施工。水泥进场后覆盖一层毡布进行遮盖,下部用砖块和模板加垫,防止受潮。

  水玻璃采用正规厂家生产的50波美度水玻璃,现场加水勾兑成35波美度,单位体积50波美度水玻璃兑水比为0.7:1。勾兑时,根据现场水玻璃容器箱内水玻璃体积计算用水量,通过已知容量的桶、罐等量取水量后进行勾兑。严禁直接用出水管防水勾兑。

  5、注浆顺序

  注浆施工时,按照“分区分段、内外结合、左右对称、间隔跳孔”的原则进行,以达到加固的目的。

  注浆孔施工顺序如下:

  Z1线北侧:(1#、14#)(3#、16#)(5#、18#)(7#、21#)(9#、23#)(11#、25#)(13#、27#)(2#、15#)(4#、17#)(6#、19#)(8#、22#)(10#、24#)(12#、26#)(20#)

  Z1线南侧:(29#、41#)(31#、43#)(33#、45#)(35#、48#)(37#、50#)(39#、52#)(30#、42#)(32#、44#)(34#、46#)(36#、49#)(38#、51#)(40#、53#)(47#、54#)(28#)

  B1线北侧:(55#、67#)(57#、69#)(59#、71#)(61#、75#)(63#、77#)(65#、81#)(67#、83#)(56#、68#)(58#、70#)(60#、73#)(62#、76#)(64#、78#)(66#、82#)(72#、80#)(79#、84#)

  B1线南侧:(86#、99#)(88#、101#)(90#、103#)(92#、105#)(94#、107#)(96#、109#)(87#、100#)(89#、102#)(91#、104#)(93#、106#)(95#、108#)(97#、110#)(85#、98#)

  6、施工工期计划

  管线加固袖阀管注浆计划于20**年10月日开始施工,20**至年10月10日完成。

  5.2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工艺流程

  袖阀管注浆施工,施工工艺为:引孔→袖阀管安放→浆液制备→开始注浆→注浆结束移至下一袖阀管。施工流程如下图14所示。

  图14管线加固袖阀管注浆加固施工流程

  5.3施工步骤

  1、机具就位

  缓慢移动钻机具至施工部位,调整好机具的各项性能到最佳,机具由熟练操作人员操作,进行引孔施工。安装钻机时严格检查钻机的平整度和主动钻杆的垂直度,钻进过程中每20分钟检查一次主动钻杆的垂直度,发现偏差立即调整。钻孔定位误差≤10mm,钻孔垂直度误差≤1.0%,钻孔直径110mm。

  2、下放袖阀管

  沿钻孔将袖阀式注浆管(直径55mm)置入地层,采用粗砂回填注浆管同地层的空隙,距地面2.0m左右采用水泥砂浆进行回填和封孔工作,防止浆液沿注浆管外壁上返。

  3、浆液制备

  袖阀管注浆,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浆液配制严格技术参数要求控制。搅拌前,根据制浆罐容量计算单罐容量提前计算加水量,在罐内壁用喷漆画刻度线。搅拌灰浆时,先按刻度线加水,然后加水泥,每次灰浆搅拌时间不少于分钟,在使用前一小时制备,浆液在灰浆拌和机中要不断搅拌。在注浆过程中,不断向罐内加水及水泥,采用在注水管安装流量阀门进行加水量控制,保证用水量与添加水泥量比。

  在正式注浆前,现场进行双液浆凝固时间试验。通过调整注浆机上水玻璃管路的阀门,来调整水玻璃用量,将双液浆凝固时间调整到==分钟左右,以便浆液能够有充分的渗透时间。

  完成双液浆凝固时间试验后,调整高压泵压力至设计压力0.5MPa,同时输送浆液注浆和勾兑好的水玻璃进行正式注浆。

  4、注浆

  注浆前先检查注浆顶部是否保护完整。去掉顶部保护帽开始注浆,注浆过程中要听声音、看压力、看注浆量以检查注浆的实施效果。

  现场施工过程中,需做好相应的注浆记录,并保证记录的真实性。Z1线全程管理、记录人员为林伟干、王勇;B1线全程管理、记录人员为刘志庆、张含。

  5、完成注浆

  注浆施工完成后,应把注浆机具采用清水冲洗干净,防止凝固堵塞。机内不得残存水泥浆,通常把浆液换成清水在地面上喷射,以便把软管内的浆液全部排除。

  6、重复以上操作,进行下一根袖阀管的施工。

  5.4注浆结束标准

  注浆结束标准采用定压标准和管线沉降监测值稳定标准的双控标准。注浆过程中,压力逐渐上升,流量逐渐下降,当注浆压力达到设计终压时,结束该孔注浆;当注浆过程中,通过监测管线变形,管线抬升2cm时,结束该孔注浆。

  在设计孔位全部完成注浆后,对于达到注浆压力,但是管线仍呈下沉趋势的部位,采用加密注浆孔的方式,进行加密注浆。以管线抬升2cm为停止注浆标准。

  六、质量、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6.1质量保证措施

  1、原材料质量保证措施

  ①用于注浆的水泥必须是新近出厂的,未受潮无结块,每批水泥均需具有出厂质保单。

  ②工程所用的水泥在使用前,通过试验室复试,并有监理工程师在场且认可后再投入使用。不准采用受潮和过期的水泥。

  ③进场的水玻璃必须采用正规厂家近期生产的水玻璃,进场后通过试验室复试,并有监理工程师在场且认可后再投入使用。

  2、水泥浆搅拌质量保证措施

  ①水泥浆液用拌和机搅拌,每次搅拌时间不少于分钟,确保水泥浆液拌合均匀。浆液不得离析或停滞时间过长,超过小时应停止使用。

  ②水泥浆液如发生离析、沉淀等现象应进行二次搅拌,保证浆液质量。

  ③浆液制备时严格控制水灰比为1:1,水泥浆液比重为1.5~1.55.,以保证浆液质量。

  3、注浆质量保证措施

  ①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压力为0.3~0.5MPa,避免压力过大造成管线破坏;注浆速度为10~30L/min以保证注浆质量。

  ②注浆时,先应达到预定的喷射压力后再进行注浆。

  ③喷射孔与注浆泵的距离不宜大于30m。

  ④按规定要求,设专人负责施工记录,并随时和标定的工艺参数对照,监控注浆质量。

  6.2安全保证措施

  1、安全防护

  做好个人防护,进入施工现场人员必须戴好安全帽,当班工作人员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手套。项目安质部负责各种设备和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检查工作。

  对于供电、照明及专用设备等都要经过严格计算、安装、验收,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并设专人检查、维护、保养。

  做好交通运输的安全工作,施工场地设置交通标示灯、交通禁示牌,并安排专职疏导人员,以便疏导行人和车辆。

  2、安全用电

  所有施工人员掌握安全用电的基本知识,用电人员各自保护好设备的负荷线、接地线和开关,发现问题及时找电工解决,严禁非专业电气操作人员乱动电器设备。

  配电系统分级配电,配电箱、开关箱外观完整、牢固、防雨防尘,外涂安全色,统一编号。其安装形式符合有关规定。

  施工现场所有用电设备,按规定设置漏电保护装置。禁止私接电线和使用大功率电器设备,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严肃处理。

  3、机械安全

  各种机械设备、机具在使用前,按规定的安全技术标准进行检测,经检测合格后方可安装;在投入使用前按规定进行验收。

  机械设备严格按操作规程和安全准则进行操作,严禁非定岗操作人员动用机械设备。

  在使用期间,各种机械设备由专人负责维护、保养,并经常对机械的关键部位进行检查,确保安全运行。

  特种设备在经劳动部门验收、发准用证后方可投入使用。

  机械操作员等特殊工种人员必须经专门培训,经考试合格取得操作证,方可上岗作业。

  施工时,对注浆泵要全面检查和清洗干净,防止泵体的残渣和铁屑存在;

  各密封圈应完整无泄漏,安全阀中的安全销要进行试压检验,确保能在额定最高压力时断销卸压;压力表应定期检查,保证正常使用,一旦发生故障,要停泵停机排除故障。

  进入现场的所有人员必须戴好安全帽。

  6.3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1、污水达标排放:引孔施工、制浆时产生的废气泥浆、浆液通过现场临时设置的沉淀池沉淀后,通过封闭的泥浆罐车运出场外进行处理。

  2、施工扬尘达标排放;现场水泥堆放区采用覆盖处理,废弃水泥袋统一存放,防止现场水泥扬尘。

  七、施工过程中的监测

  注浆过程中,Z1线利用已有的管线沉降点(CR1~11、CS1~11、C*1~11、CZ1~11)和南侧地表沉降观测点(CD4-1~4)监测点对管线沉降及地表沉降进行实时观测。

  线北侧及B1线的管线和地表进行重新布点监测。如下图15、16、17所示。

  图

  15Z1线采用的已有监测点布置测点竖向间距==米,水平间距==米,共10点

  图

  16Z1线北侧地面沉降监测点布置

  地面监测点

  管线监测点

  图17B1线管线及地面监测点布置

  监测频次根据施工工况进行调整,具体如下表所示;同时,在注浆施工以及以后施工过程中,尽量避免在管线上方部位运行大型机械或进行堆载,若确需运行或堆载,在地面铺设钢板以分散应力。

  表4项目

  频次

  监测频率表

  备注

  人员

  地面沉降

  管线沉降

  地面沉降

  管线沉降

  地面沉降

  管线沉降

  24小时连续滚动监测

  24小时连续滚动监测

  次/天(7:00、19:00)

  次/天(7:00、19:00)

  次/天

  次/天

  注浆过程中

  注浆过程中

  注浆结束后==天内

  注浆结束后==天内

  注浆结束后==天至28天

  注浆结束后==天至28天

  主管:韩

  监测人员:

篇5:邓家庄隧道进口溶洞处理方案

  太焦铁路TJZQ-10标段邓家庄隧道进口溶洞处理方案

  新建太焦高铁山西段站前工程TJZQ-10标段

邓家庄隧道进口溶洞处理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复:

  中铁十一局集团太焦铁路TJZQ-10标项目经理部

  二○一七年七月

  18中铁十一局集团太焦铁路TJZQ-10标项目经理部

目录

  一、编制依据2二、编制范围3三、工程概况33.1工程概述33.2主要技术标准33.3工程地质及水文特征43.4气象特征53.5溶洞概况5四、施工准备94.1材料94.2机械设备及辅助设备94.3人员配备10五、

  处理方案105.1总体方案105.2溶洞回填105.3溶洞注浆115.4注浆效果检查13六、安全保证措施136.1建立安全保证体系136.2各项安全技术措施13

  一、编制依据

  1、新建太原至焦作铁路山西段站前工程施工总价承包招标文件、施工总价承包合同、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

  2、由中铁第三勘察设计院设计的设计图纸、设计说明等资料。

  3、本工程所涉及的国家和地方有关政策和法规,特别是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职业健康安全、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

  4、现有机械设备、技术实力以及多年来工程建设的成功施工经验。

  5、当地自然条件及施工调查资料。

  6、大西公司注浆管理办法。

  二、编制范围

  新建太原至焦作铁路TJZQ-10标邓家庄隧道进口,DK317+538-540段溶洞处理。

  三、工程概况

  3.1工程概述

  邓家庄隧道位于山西省泽州县境内,测区沿进口山后村依次穿过宁家坪、大红沟村、水掌村、至尹滩村钻出;隧道进口位于泽州县宁家坪西侧,隧道出口位于泽州县大箕镇尹滩村。隧道进口里程为DK317+395,出口里程为DK321+002,隧道全长3607m,最大埋深约330m。隧道DK319+956.666至出口位于R=4500的左偏曲线上,其余段落位于直线上。隧道内进口至DK317+650范围内纵坡为27.639‰下坡,DK317+650~DK321+000范围内坡为17‰下坡,DK321+000至出口范围内坡为14‰下坡。隧道V级长777m,采用三台阶临时仰拱法开挖;IV级围岩长995m,采用三台阶法开挖;III级围岩长660m,采用台阶法开挖;II级围岩长1115m,采用全断面法开挖。

  3.2主要技术标准

  ⑴铁路等级:高速铁路;

  ⑵正线数目:双线;

  ⑶设计行车速度:250km/h;

  ⑷线间距:4.6m;

  ⑸最大坡度:一般20‰,困难30‰;

  ⑹最小曲线半径:一般3500m,困难3000m;

  ⑺牵引种类:电力;

  ⑻列车类型:动车组;

  ⑼到发线有效长度:650m;

  ⑽列车运行控制方式:自动控制;

  ⑾调度指挥方式:综合调度集中。

  3.3工程地质及水文特征

  1.地形地貌

  隧道区位于晋城市泽州县大箕镇,地貌形态总体属于中低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地表植被极其发育。进口处地面标高约为535m,出口处海拔约为467m。中间地段主要以中山为主,最高点位于水掌村山岭,海拔845m,最低点位于尹滩村隧道出口处,海拔约为467m,相对高差为378m。沿线地表大多基岩出露,该区山岭绵延,地面起伏较大,沟谷深切,“V”型谷发育,两侧陡峭,谷坡50°~70°,沟谷内及山坡处植被繁茂。山脊呈锯齿状。地表岩溶发育,有溶隙、溶沟及大型溶洞。斜坡表层普遍分布残坡积土层,工程地质性能差。

  隧道区上覆新生界第四系上更新统坡崩积层碎石土、块石土,第四系上新统坡洪积层粗角砾土、碎石土、新黄土,中更新统洪积层老黄土、细角砾土;下伏奥陶系中统下马家沟组(O2*)、奥陶系下统三山子组(O1s)岩层。

  2.水文地质

  1)地表水

  隧道测区内河流较发育,隧道进口为白水河,出口为尹滩村河。

  2)地下水

  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与第四系孔隙潜水。第四系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沟谷或山坡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中,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孔隙潜水水量受季节影响较大,潜水位雨季短暂存在,旱季消失。孔隙潜水渗流途径以垂直下渗为主,大气蒸发为重要排泄途径。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奥陶系石灰岩层中,受岩石风华程度,溶蚀以及节理裂隙的影响,地下水分布不一,局部水量较丰富,雨季孔隙潜水多沿土石界面或节理裂隙发育段涌出。该区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积河水补给,地下水水位、水量随季节性变化明显,雨季水量较大,旱季水量相对较小。

  3.地震参数

  隧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基本烈度为VI度)。

  4.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

  崩塌落石:隧道DK317+522~DK317+583里程段落山坡高陡,岩石节理裂隙发育,有危石崩落,边坡及沟谷处岩堆发育,厚度约为2m,长度约为100m,堆积岩石颜色鲜艳,内部结构松散,孔隙度较大,岩块间几乎无粘结力,易失稳;出口DK320+920~DK321+002里程段落岩质边坡较为陡峭,节理裂隙发育,坡脚处块石土发育,厚度约为5-30m,宽度约为150m。

  岩溶:奥陶系中统下马家沟组(O2*)泥灰岩,角砾状泥灰岩中溶蚀严重。角砾状泥灰岩与泥灰岩界面、白云质灰岩与泥灰岩界面发育溶洞、溶隙。

  3.4气象特征

  本标段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降水量多集中在七、八月份,季风气候明显,按对铁路工程影响的气候分区焦作-晋城为温暖地区,高平-晋中为寒冷地区。

  3.5溶洞概况

  溶洞位于隧道DK317+538-DK317+540段右侧,溶洞宽度约为2.2米,深度约为8米,因溶洞下部被隧道洞碴覆盖,溶洞下部具体尺寸未知。经现场勘查,下部溶洞未有扩大的趋势。溶洞内裂隙贯穿于整个隧道断面,裂缝宽度为5-10cm,裂缝的深度暂时无法确定。经过现场勘查拱部溶洞比设计拱顶高4米。

  四、施工准备

  4.1材料

  (1)注浆用水采用深井水(已送检合格)。

  (2)注浆用的水泥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强度等级为42.5级,水泥保持新鲜,不超过出厂日期3个月,受潮结块者不得使用。水泥的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并附有水泥出厂报告。

  (3)原材料必须符合设计要求,进场材料必须具有合格证,并按有关规定送检合格后方可使用,袖阀管采用φ50PVC塑料管,袖阀管全长设置,袖阀管与钻孔间空隙采用套壳料封堵。袖阀管注浆采用分段分浆液多次注浆。水泥采用强度等级为42.5普通硅酸盐水泥,受潮结块不得使用。水泥等材料的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并应附有出厂合格证和试验报告。

  4.2机械设备及辅助设备

  (1)注浆设备主要包括钻机、注浆泵、搅拌机、混合器、止浆塞、筛网、注浆管、孔口盖及配套仪表等。

  主要机械设备配置表

  序号

  名称

  型号

  单位

  数量

  用途

  混凝土输送泵

  *Y-2PC台

  拌浆机

  SM-200台

  制备浆液

  搅拌式贮浆桶

  SS-400只

  过滤杂质,储备浆液

  液压注浆泵

  BW150台

  压注浆液

  流量压力自动记录仪

  SPQ-850台

  显示流量压力和总注浆量

  电磁流量计台

  显示注浆量

  (2)辅助设备与机具:

  ①机动小翻斗车、手推车、铁锹等生产用小型工具。

  ②水准仪、全站仪、倾斜尺、水平尺、测绳等检测工具。

  (3)模板、钢管、I16工字钢等材料。

  4.3人员配备

  劳动力配置应结合工期要求,工点具体特点进行合理的配置。结合正常施工需要,主要劳动力配置如下:

  劳动力配备

  序号

  职务及工种

  人数

  备注

  队长

  领工员

  安质员

  模板工

  注浆施工人员

  8试验员

  技术员

  8杂工

  9电工

  5、处理方案

  5.1总体方案

  溶洞内采用C35混凝土进行回填,回填时在溶洞上方及下部预留注浆管,注浆管插入溶洞缝隙内,混凝土回填完毕后掌子面继续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开挖支护,拱架安装完毕后在拱顶预留注浆管。等待此溶洞段落中下台阶开挖支护完毕后对此段落进行注浆作业。

  5.2溶洞回填

  溶洞回填采用C35混凝土进行回填。施工前首先清除拱顶上方危石,防止施工过程中掉块,确保施工过程安全。

  采用木模板对溶洞口进行封堵,利用钢管及工字钢对模板进行加固。模板安装前先将预留注浆管(Φ42无缝钢管)插入溶洞下方,然后进行模板的安装及加固。在溶洞口上方预留混凝土回填管与注浆管,注浆管需插入溶洞裂隙内防止混凝土将注浆管口堵死。模板安装时每隔1米预留观察孔洞,用于观察回填混凝土时溶洞内情况。混凝土回填至观察孔时应暂停泵送,等将观察孔封堵后再继续进行泵送回填的施工。

  溶洞回填时首先进行场地的平整,将输送泵托运至指定位置,将泵送管道连接严密。最后一节采用软管与预留注浆管进行连接,防止输送泵产生的荷载压力碰撞模板。在砼浇筑过程中,观察模板情况,当发现有变形、移位时,应及时采取加固措施。

  5.3溶洞注浆

  A.试泵

  开泵前先将搅拌桶中加满清水,三通转芯阀调到回浆位置,待泵吸水正常时,将三通回浆口慢慢调小,泵压徐徐上升,当泵压达到预定注浆压力时,持续二、三分钟不出故障,即可结束。

  B.安装注浆管和止浆塞

  注浆套管外露的长度不小于0.3m,以便连接孔口阀门和管路,嵌入基岩大于0.5m,用M15水泥砂浆(或用水泥与水玻璃混合浆)固结,并将孔口套管四周捣实封闭,防止浆液从套管周围冒出,影响注浆效果。注浆管安放好后,在注浆管管口加上孔口盖,以防止杂物进入。

  C.压水试验

  用1.5~2倍于注浆终压对系统进行压水试验检查;检查管路系统能否耐压,有无漏水;检查管路连接是否正确;检查设备机况是否正常;使设备充分热身。试运转时压水压力由小逐渐增大到预定注浆压力,并持续15min。

  D.浆液配制

  进场注浆材料必须符合要求,注浆用水应是可饮用的河水、井水或其他清洁水,水泥采用普通硅酸岩水泥,水泥标号为PO42.5。水泥应保持新鲜,一般不应超过出厂日期三个月,受潮结块不得使用,水泥的各项指标由实验室现场抽样检验。

  a纯水泥浆:水灰比0.8:1~1:1的纯水泥浆用于全填充岩溶及岩溶孔土层部分注浆。

  b注浆压力及顺序

  注浆压力一般基岩中为不小于0.1~0.3MPa,岩土界面附近逐步加大到0.3~0.5MPa。

  注浆孔施工应自隧道两侧向线路中心的顺序进行,先两侧后中间,以保证注浆质量。

  注浆施工按照《注浆技术规程》(YBJ44-92)有关规定与设计要求进行。

  ⑥结束注浆

  当注浆达到下列标准之一时,可结束该孔注浆:

  A.注浆孔口压力维持在0.2MPa左右或者逐渐上升到0.4MPa,吸浆量不大于40L/min,维持30min。

  B.冒浆点已出注浆范围外3~5m时。

  C.注浆钻孔基岩完整,或多次注浆,孔口压力超过1.5MPa。

  D.单孔注浆量达到平均注浆量的1.5~2.0倍,且进浆量明显减少时。

  ⑦提管、回填

  注浆完成后应立即拔管,若拔管不及时,浆液会把注浆管凝固住而造成拔管困难。拔出管后留下的孔洞,及时用水泥砂浆封孔。

  5.4注浆效果检查

  岩溶注浆完毕后,我们通过3种方式进行注浆效果的检查:

  ①压浆前后遵循《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程》(TB10013-20**)采用瞬态面波法进行探测。根据注浆前后瞬态面波VR特征的变化对比,确定注浆效果较好确实起到加固地基的效果。

  ②根据注浆前后钻孔试验的单位长度吸水量对比,检查注浆效果。在钻孔注浆后,单位长度吸水量小于注浆前吸水量4%左右。

  ③钻孔检查。检查孔数为注浆孔数量5%计,取芯后发现浆液充填密实。

  六、安全保证措施

  6.1建立安全保证体系

  项目设立安全管理机构,建立现场安全监督、检查小组,针对工序特点,进行安全交底,严格执行项目经理部安全保证体系的有关规定,经理部与每个作业人员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

  6.2各项安全技术措施

  1.施工操作人员进入现场时必须佩戴安全帽,电工、电焊工必须穿绝缘鞋。电源接线连接必须规范。

  2.现场施工配置专职安全员,负责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并建立安全保证体系。

  3.对各种施工机具要定期进行检查和维修保养,以保证使用的安全,所有施工机械由专人负责,其他人不得擅自操作。

  4.在设备显著位置悬挂操作规程牌,规程牌上标明机械名称、型号种类、操作方法、保养要求、安全注意事项及特殊要求等。

  5.超前支护机械工作平台应平整、坚实,防止施工中机械重心偏差及机械倾覆。

  .压力注浆设备应由专人操作和管理,不得随意加压,不得对人、机械设备喷射,使用前严格检查,防止因爆管伤人、损物等事件发生。

  7.注浆期间掌子面后部至少埋设两个量测断面,严格按隧道施工规范加强量测,并加强掌子面周围初支和衬砌的观察。

  8.注浆管路及连接件必须采用耐高压装置,当压力上升时,要防止管路连接部位爆裂伤人。

  9.孔口管、止浆塞要安装固结牢固,施工期间严禁人员站在其冲出方向前方,以防止孔口管、止浆塞冲出伤人。

  10.注意机械使用、保养、维修,注意用电安全,经常进行检查杜绝漏电,并派专人操作和维修,非机电修理人员不得随意拆卸设备。

  11.钻孔过程中时刻观察前方地层变化,当遇到高压水粉细砂层砂子前应做好防范措施,必要时孔口安装防突装置,以防止高压水及钻杆冲出伤人。

  12.台阶上施工时应设防护围栏,防止人员高空坠落。

  13.需高空作业时,应搭设稳固安全的脚手架和施工平台,防止机翻人伤事故发生。

  14.若遇大的涌水涌砂灾害时,应及时撤出人员和设备。

  15.注浆后隧道开挖应按“三快一抢”(快挖、快支、快封闭和抢时间)的原则进行,确保隧道施工安全。施工中准备好抢险材料,做好抢险准备工作,当开挖施工中当出现流水、流砂时应立即进行封堵作业,以防止施工中大量涌水形成危害,对涌出的泥砂应及时进行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