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文库吧
专注精品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让管理变得更简单、高效!
本月更新2411  文章总数387598  总浏览量5919677

学校校本微型课题研究管理办法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人们运用到校本,课题研究,微型,管理办法的场合不断增多,我们该怎么写作相关的内容呢?以下是文库小编帮大家整理学校校本微型课题研究管理办法,欢迎阅读收藏。

学校校本微型课题研究管理办法

  东台学校校本微型课题研究管理办法

  微型课题是指教师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所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将课堂作为研究基地,将追求教育、教学的实效作为主要研究成果的一种课题。校本微型课题的研究对于改进教育实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开展微型课题研究是当前推进课程改革,减负增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有效教育的重要平台和抓手,是学校教育科学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大力推进微型课题在学校有序、有效地开展,根据东台市关于开展微型课题的相关文件规定,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东台学校校本微型课题研究管理办法(试行)”。

  一、组织管理

www.glwk8.om(管理文库吧)

  由校长zz任组长,zz任副组长,zz为成员。其职责为制定校本课题管理及实施方案;颁布年度课题指南;组织课题实施培训;组织课题申报、立项、评审,中期检查,成果鉴定、推广等工作。设立课题指导工作组,zz兼组长,zz为副组长,各教研组长为成员,其职责为评审申请课题,参与、跟踪、检查和指导,中期检查,成果鉴定与推广工作。各课题组由课题主持人全面负责计划和实施,年级组和教研组予以配合落实。

  二、课题管理

  1.立项管理。本校具有教育研究条件的教研组和个人均可提出申请。申报校级课题以课题组或个人为单位填写《东台学校课题申报表》,在学期第一个月内完成学校校本微型课题的立项工作。课题指导工作组受理课题申报,并根据本办法规定的原则和条件对申报课题进行资格审核。通过资格审核的课题可以正式立项。

  申请的课题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研究方向明确,论证充分,研究方法可行;有一定的资料积累和研究基础,切入点有价值;研究计划详备,经费预算合理;课题成果形式要明确;课题承担者具有按计划、期限完成课题的素质和科研能力等。要充分贴近当前教育改革前沿的迫切需要与本校教育教学实际问题,鼓励切入点小、有现实针对性与操作指导性的课题的深度研究,避免低水平重复、立题不当、切入点不明确等情况,每人同时参与的课题原则上不超过2个。

  2.过程管理。课题完成时间一般为一学期至一年。课题负责人应按时、按质认真实施课题研究计划,作好中期检查汇报,在约定期限内提交课题成果。课题因特殊原因无法按时完成,课题负责人应写明说明报告,申请延期完成,报教科室批准。教科室定期检查科研课题的实施情况,召开课题实施情况汇报会,查找不足及时调整。

  3.结题管理。凡立项的课题,结题时都需提交结题申请书,并对课题进展情况和成果进行总结,写出结题报告(或实验报告)或按课题研究计划提交相关课题研究成果。内容包括:立项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实验)情况、研究(实验)成果等。学校组织教科室及课题指导工作组进行结题,结题完毕后,课题组长应将完整的结题材料送交教科室存档。

  在学期结束前的一个月完成校本微型课题的结题工作。结题采取同行评议(教研组或相关处室)、教科室审核、学校认定的办法。结题成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级。结题严禁弄虚作假,对于达不到结题要求的和未能按期完成研究任务的可在下一学期继续研究。开展微型课题研究的情况列入年终个人总结、学校综合评价的内容。结题成果将在校园网发布,优秀成果可在学校大会上交流,并向市教育局教研室推荐。

  三、档案管理

  学校教科室将做好每学期校本微型课题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教职工开展微型课题研究的情况载入个人业务档案。学校将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平台,分类发布微型课题信息,组织教职工进行在线文献研究,开发、利用课题档案资源,更好地开展校本微型课题研究。

  四、考核管理

  每学年结束,教科室定期举行教科研汇报会,进行东台学校优秀课题成果评选,并将于教师节评选表彰优秀教研工作者。对各课题组的研究报告、课例及论文进行评优,并选送已结题的优秀课题参加教育科研部门组织的评奖活动,对于获市级以上奖励课题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进行奖励。

  学校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其成果纳入个人工作综合考核,将作为岗位竞聘、评优推先、职称评审或外派学习培训的参考条件。

篇2:小学教师电子备课管理办法

  堰草口小学教师电子备课管理办法

  为全面推进数字化校园,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信息技术设备,使广大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钻研教材、辅导学困生,学校决定,将传统的备课方式与现代教学技术相结合,在全体教师中试行电子备课(除语文、数学、英语外,其它学科均为手写备课)。具体要求如下:

  一、学校成立电子备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电子备课制度。电子备课教师一学期以来考核合格者将允许继续使用电子备课,不合格者将恢复纸质备课。

  二、电子备课的格式为表格式备课,具体以教导处的模板为准。即:在Word文档下,A4幅面,纵向设置,字体采用宋体,字号一般为小四号字,上下左右页边距为默认页边距(即上下2.5厘米,左右3厘米),行距为固定值20磅。页眉左右分布,内容是:总第课时备课人:。同一课时的内容设计排版时尽量紧凑,设计美观,文字使用符合语言规范相关要求。两篇教案之间只需隔一个空行,即可接下去编排,无需单独成页。

  三、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指导思想认真完成每一课电子教案,禁止不加选择,全盘复制或网页下载。

  四、教师将电子教案打印稿带进教室,不准无教案进教室。

  五、语、数、英学科实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的流程为:

  “三轮备课”模式。第一轮:集中备课。主要步骤:①回顾反思。结合教后记,备课组成员谈上周集体备课内容在教学实践中的得失,备课组长总评上周备课任务完成情况。②主备人说课。主备人准备好说课稿说课,其他成员准备好备课内容的简案(或思考要点)。③交流研讨。备课组成员针对主备人说课内容进行讨论,主备人记录,集体完善各课时备课内容。④备课组长明确下周集体备课内容及主备人。

  第二轮:协作备课。在第一轮备课的基础上,各主备人整理相关课时的备课笔记,并将备课笔记内容制成电子稿(或纸质稿)发至本组每位成员。

  第三轮:个人再备课。接到协作备课教案后,每位教学人员在正式上课前,必须针对本班学生实际,进行二次备课,也就是做个性化的处理,适当增添,形成个性化、特色化的教案。二次备课内容可以是教法的修改、教学时要注意的问题、教学内容的补充以及练习的设计等等。教师要做好相应的批注和增删工作,在执教时要及时调控,把握生成,力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坚持写教学反思,反思内容可以是上了课后的认识、体会,也可以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小结或者是准备采取的补救矫正措施,还可以是本节课的亮点和遗憾......反思要及时,文字内容不少于150字,做到言之有物,争取在体验中反思,在反思中升华。(注:二次备课的内容和教学反思的字体设置成红色,其余的字体设置为黑色)

  六、检查和评价: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实行电子备课。各学科教研组长每周五检查教师的备课上交情况,对未及时上传教师或上交不规范者进行及时沟通。教导处将随机检查,并根据个人上交的时间和备课内容详略等确定备课等次。

  附一:电子备课格式模板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篇3: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经搬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的有机整体,是执行国家三级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发与实施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将弥补国家、地方课程的不足。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六大具体目标(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对学校和教师而言,实质上仍然是要求教师把书教得更好,让学生学得更好,让教学质量更好。要落实好这“三个更好”,我们的体会是:一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即教师自觉扮演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角色,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加工、补充和完善,使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二是根据本校的教学条件和当地的教育资源,开发学生需要的学校课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了更好开发校本课程,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培养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一、校本课程总体目标

  在分析、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经过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确定我校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以一切满足学生发展为核心,以学校教育资源为基础,以科研为先导,充分去发挥教师之所长,积极组织有效开发,合理配置校内资源,充分利用和拓展校外资源,开发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有利于学校特色发展的新的课程体系。共分四大类:心理素养、学科知识、艺术素养、生活技能。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估

  为了有效开发校本课程资源,要采用问卷、座谈等形式,对学生、教师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发展需要及教师业务水平、生活技能,并结合我校资源优势、兼顾地区社会需求,对校本课程需求做出科学评估,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可靠依据学生的需求愿望及评估。每学期从各年段抽出100人做为调查对象,形式采用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设四大类--一心理素养、生活技能、学科知识、艺术素养等多项内容供学生选择,让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最需的知识,并考虑到全面性,专设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栏目。

  三、课程的结构与门类

  开发的校本课程共四大类:心理素养、学科知识、生活技能、艺术素养。

  1、心理素养:以提高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为主,培养健康心理和良好的心理习惯,为其走向成功、提供源泉。

  2、学科知识:开发所学学科知识为立,进行知识扩展,培养学生兴趣,丰富知识。

  3、生活技能:培养学生生活技能、增强生活信心和生活情趣。

  4、艺术素养:以培养学生艺术欣赏、鉴赏、审美能力为主。

  除此以外,还可以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教学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陕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把书教得更好,让学生学得更好,让教学质量更好,最根本的就是教师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体地说,教师应重视教师自身资源、学生资源、教具、教学资料及其他教学设施和场地的开发和利用。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

  校本课程的开发基程序主要有以下四个阶段:

  1、需求评估阶段:需求评估是整个开发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种形式,调查和分析学生的发展需要,明晰学校的育人目标,以及学校的课程资源优势,并对调查、了解的情况做出科学分析与评估。

  ①通过问卷、座谈、形式了解学生情况.

  ②通过教师问卷了解学校资源优势,以便发挥教师专长。

  ③分析学校社区资源优势.

  ④对调查了解到的实际情况作出科学分析.

  2、组织实施阶段:

  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培训工作;教师申报课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教师撰写自己承担的《课程纲要》。

  3、对学生的评价:

  内容包括课程的设计评价、实施评价和学生的学习评价,以及校本课程的设计评价与改进见意,评价贯穿始末,以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水平。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功能:①侧重于态度与能力,减少量化,多进行分析性评价;②在学生活动情景中评价学生,学生自我评价;③采用学分加记录,每名学生每学期要选学一门校本课程,完成规定内容给2分。

  五、实施与评价的建议以及保障措施

  1,校本课程的实施。

  我校校本课程的实施,将严格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校本课程开发设计有关文件要求,本学期,我们将开发四种校本课程,供学生学习使用。制定课时,每周一节课,统一纳入校课程计划内统一管理。

  2、对教师的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

  发挥评价对教师教学促进功能,建全评价体系,对教师评价采用自评、同行评、学生评、领导评讲结合,提倡评价内容的多维化,改变单纯的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业绩

  3、管理保障。除成立相应的领导组、指导组外,加强课程的实施管理。

  ①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探索性、创新性,学习方式的活动性、实践性,综合性,教学过程的情景性、合作性、建构性,教授方式的灵活性、针对性、创造性。保证各类课程的合理比例.②教师管理上,以备课组、教研组为单位,联合开发管理。

  ③制度保证。制定课程审议制度,教学管理条例,教师培训制度、校内评价制度,校内课程管理职责,激励制度。

  ④保证经费。学校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课程实施与开发、教师培训、设备配备与对外交流等。

  备注:各教研组在该指南的大原则下,根据要开设的校本课程,再制定具体的校本课程大纲及学生选课学习指南。

篇4: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评估方案

  经搬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评估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作为构建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具体目标之一。同时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课时计划中也明确规定:“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比例的10%-12%。”这些都足见国家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视。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工作任务,为了学校切实有效地开发和管理校本课程,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我校校本课程的整体质量,发展学校特色,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特制定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评估方案。

  一、《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评估、方案》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本评估方案的制定,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指导意见(试行)》的精神,确立校本课程的评估指标,对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工作进行指导。

  2、科学性原则。评价方案的制定和评价标准充分考虑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实际,评价指标尽量设置全面,权数合理分配,突出评价重点。评价操作有详细说明,使评价过程尽量做到客观、实事求是,不带个人的偏见或掺杂个人的情感色彩,确保公正公平。

  3、多元化原则。本评估方案各项指标的确立既注重课程开发工作的过程性,又强调了对结果的重视:以及评价方式方法的多样性,方案设计中特别突出了评价来源的多元性,方案中的评估要素更是明显地反映出多元评价的新理念。

  4、定量和定性结合的原则。评估指标采用量化评价,其结果用数量的分数来表示,可比性强。同时对于不便量化的因素,采用定性技术以语言描述的形式表达,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评价量表设计为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估表。

  二、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评估指标体系

  评估指标设置四项一级指标:课程设计评价、课程实施评价、学习成效评价、机构制度评价和十八项二级指标。现就各项指标给予界定或限定,以利于评估标准的确立,保证评价的效度与信度。

  1、课程设计:从课程开发的整体方向,布局构想上反映学校特色方面来进行评估

  ①目标导向,统整学校办学特色。是指所开发的课程以学生个性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导向,校本课程统整学校的办学宗旨或者学校教育哲学,突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②需求评估,现状评估,资源评估。一系列的评估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本源,课程开发的立足之本。

  ③以校为本,以生为本,多样性。

  ④三级管理,均衡协调,权责统一。是指校本课程开发在三级课程管理中的关系处理。

  2、课程实施:从课程实施的过程进行评估,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形成性评价,发挥评估的改善功能。

  ①校本课程开发流程。是指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顺序与过程,从中可反映出开发课程时对各项规定与制度的操作情况。

  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它包括开发背景(课程基本情况、思想和宗旨、情境分析与评估),课程简介(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类型),课程开发支持系统(开发的基本程序、课程结构简析、课程标准研制、课程教材编写、课程教学实施、管理保障措施),课程开发附件(课程反馈与评价体系、课程教学与学生管理体系、相关工具的开发等)。

  ③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是已经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的各课程的名称及其简介。可供学生选择,是纳入学生的整体学程范畴的,应该让学生与家长知晓。

  ④校本课程课程标准。它是课程管理,实施和评价的基础,也是教学、评估、校本教材编写的依据,是学校与教师所开发课程的核心内容。

  ⑤校本课程计划。是指校本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例与设置情况。明确校本课程的课时比例,检查它的实际进入状况,了解学校如何设置校本课程及设置情况。

  ⑥教师培训与课程研究。《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是学校在校本课程方面的一般性的规定,是用来培训教师的基本依据。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主要依托学校的校本培训与校本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⑦校本课程实施计划与总结等。是指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预期和实际进展情况。为课程的进一步开发与完善提供素材和经验.

  ⑧校本课程教研编目或样书,教材编目或样书使《校本课程标准》的文本解释更加具体化,可操作程度增强。

  3、学习成效:

  ①学业成绩评价体系(或细则)。是指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内容、方式、价值取向上的评价标准的构成系统。制定内部学业成绩评价体系,体现校本课程在发展学生整体素质中的地位与作用。

  ②学业成绩评定结果。是指对学生的学业成绩采用一定形式加以评定后的效果进行信度和效度的判断。

  4、机构制度:

  ①课程开发委员会与课程审议委员会。

  课程开发委员会:

  组长:校长副组长:副校长

  成员:行政组正职主任相关教师群体、课程专家、学生代表构成。

  职责:决策开发方向与过程:研究课程开发策略;制定相关计划与方案;指导与评估教学实施。

  课程审议委员会:

  组长:校长副组长:副校长

  成员:教师代表、学生及家长代表和社区相关人员构成。

  职责:审议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决策,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制定有关的开发与管理条例;检查与督导《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执行情况。

  ②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条例。是指相关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各种操作细则、程序规定、部门职责要求及各项制度等条文。

  ③各项制度建设。包括课程审议制度,内部课程评价制度,教师教育培训制度,以及课程开发激励制度等。

篇5: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制度

  经搬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制度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特别是由同一学校或不同学校教师组成的开发小组.教师可以与专家合作,但不能由专家编教材,由教师教教材。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一评估一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作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

  一、校本课程的结构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总体上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必须做到:

  1、需要评估:是设计校本课程的基础研究.主要涉及明晰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生的发展需要,评估学校及社杜区发展的需要,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确定目标是学校对校本课程所作出的价值定位。它是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2、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校本课程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自主申报课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才准许开课.在此基础上,学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前或过程中,撰写自己承担的课程的《课程纲要》(教师用的材料)。

  3、评价: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它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评价的结果应向相关人员或社会公布。

  4、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校本课程可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选用;二是改编;三是新编。课程选用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最普遍的活动,是教师从课程资源中选择比较适合的课程;课程改编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或自身的现实条件,对已有的课程进行局部的内容修改或结构调整;课程新编是指教师根据需要与可能而开发的全新的课程。

  二、校本课程开发中涉及到的文件撰写格式和要求;

  《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是学校在校本课程方面的一般性的规定,用来培训教师的基本依据。它包括需要评估: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条例等。

  《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是已经通过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的各门课程名称及其简介,简介以200字为宜。

  《课程纲要》是教师自己任教的课程的一种设计。它包括以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评价建议。

推荐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