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文库吧
专注精品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让管理变得更简单、高效!
本月更新2521  文章总数404974  总浏览量8243042

发展银行个人信贷业务操作规范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人们运用到个人信贷,规范,操作,业务的场合不断增多,我们该怎么写作相关的内容呢?以下是文库小编帮大家整理发展银行个人信贷业务操作规范,欢迎阅读收藏。

发展银行个人信贷业务操作规范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个人信贷业务操作规范

为促进我行个人信贷业务的健康规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我行各项个人信贷业务管理办法,特制定本操作规范。

第一章个人信贷业务的总体操作要求

第一条

个人信贷业务是我行信贷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行必须根据总行风险业务授权管理办法及权限规定,制定个人信贷业务的授权管理办法及各业务品种权限(业务权限及金额权限)规定,并形成书面文件,建立个人信贷业务逐级授权制度,各项业务必须按照权限管理的有关规定操作。

第二条

各级行在开发和开办个人信贷业务品种时,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制度先行。各行开办个人信贷业务时,必须先建立管理办法、操作细则、操作规程及权限管理等规章制度,再开办业务;

二、及时报备。各级行在开办上级行已开办的业务品种时,必须将本级行的有关规章制度向上级行备案;

三、新业务报批。各级行在开发个人信贷新业务品种或对上级行有关业务规定的重要内容有创新或突破的,必须向上级行报批;

四、及时反馈。上级行在接到下级行报备的有关资料后的7个工作日内,应由个人信贷主管部门对报备内容给予口头或书面的意见反馈;上级行在接到下级行报批的有关资料后,一般应在15个工作日内,由个人信贷主管部门会同其它相关部门对有关报批内容做出书面批复。

第三条

个人信贷业务必须贯彻我行信贷管理的审贷分离原则,并根据权限管理规定审批贷款。

第四条

凡针对项目或与企业合作开展的个人信贷业务,我行应对合作方的资金实力、履约能力、项目情况进行认真评估,向合作方提供适当的授信额度,在形成书面审批文件后,与合作方签订合作(或授信)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保障我行资金安全。所有协议及审批文件资料均应妥善和长期保管。

第五条

我行对个人发放的信贷资金原则上只能用于个人消费、教育助学、购房、购买汽车或正常的生产经营(适用于经批准开办生产经营性贷款的机构)等合法用途。

第六条

办理个人信贷业务的各级行处均应设专人对个人信贷业务产生的各项文件资料进行档案管理,并建立个人信贷业务档案管理制度。

第二章

贷前调查操作规范

第七条

贷前调查是保障个人信贷资产安全的重要环节,各级行应高度重视和做好个人信贷业务的贷前调查工作。

第八条

借款人、担保人的资产、资信和收入来源、水平以及担保物的价值、担保的有效性是个人信贷业务贷前调查的核心内容

,贷款业务经办人员应根据下面规定对贷款进行调查:

一、质押类贷款的调查:质押类贷款调查的核心是质押品的真实性、质押率、出质人对质押品的支配权利等内容,经办人员应按下述要求对质押类贷款进行调查:

1、质押品的真实性调查包含以下内容:(1)该质押品是否是我行各项业务管理办法中规定的可质押的质押品;(2)该质押品的真实性;(3)该质押品是否可以进行有效的冻结止付;(4)保管及处理该质押品的可能性。

2、质押率的调查包括以下内容:(1)审查质押率是否符合我行各项业务管理办法中对质押率的有关规定;(2)结合质押品种类,根据当时利率及汇率的变动情况,考虑风险因素确定贷款的实际质押率。

3、对出质人对质押品支配权利的调查:质押类贷款原则上借款人应出具本人名下的质押品申请贷款,借款人与出质人不是同一人的,应要求出质人当面签署质押合同,对于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出质人,应办理公证手续,公证文书应载明借款人与出质人为监护关系的内容。

二、抵押类贷款的调查:抵押类贷款除调查抵押物的价值、抵押人对抵押资产的支配权利外,借款人的还款收入来源、收入水平或借款人资产实力为调查的核心内容,具体要求如下:

1、对抵押物价值的调查:除购房贷款、汽车贷款可将所购房产、汽车购买价值作为抵押物价值外,其余以可设定抵押权利的商品作为抵押物取得贷款的,必须对抵押物的价值进行评估,并以评估价值作为抵押物价值,具体可采用以下方式对抵押物价值进行价值确定:

(1)以两年内新购普通商品住宅作为抵押物的,可直接以房产购买价值作为抵押物价值;

(2)以其它各类房产(包括新购两年内的别墅、高档公寓、商业用房等)及其它商品作为抵押物的,必须由具有相应商品评估资质的机构出具估价证明,并以评估价值作为抵押物价值;

(3)各类抵押物的抵押率不得超过各类贷款管理办法对抵押率的规定。

2、抵押人对抵押物的支配权利调查:所有抵押类贷款的抵押物必须由抵押人本人在借款申请、抵押合同上签名,抵押人的配偶或抵押物的其它共有人必须在办理借款申请或签署抵押合同或公证时当面确认抵押人的抵押行为并至少在其中一份文件上签名确认。

3、借款人收入来源、水平及资产实力的调查:对于普通商品住宅房产抵押率超过50%、其它房产抵押率超过40%或其它商品抵押率超过30%的所有抵押类贷款在确定借款人可借贷款额时,除考虑抵押物本身价值外,必须对借款人的收入来源、收入水平进行调查,借款人收入来源不稳定、收入水平不足以归还贷款的,必须要求借款人出具相应资产证明其借款能力,借款人出具的收入或资产证明不足以证明其对贷款的偿还能力的,应降低其借款额或拒绝其借款申请。

随本文下发的《对自然人收入调查及收入水平认定的指导意见》(见附件)对如何审查各类人员的收入来源、水平提供了参考,各行可根据该附件精神对借款人的收入来源及水平进行审查,根据审查结果按以下原则确定借款人可借贷款金额:

(1)由借款人稳定收入水平决定的借款人借款能力原则上应按下述要求执行:1、借款人家庭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的,年(月)还款额不超过借款人家庭年(月)收入的60%;年收入在15-20万元的,年(月)还款额不超过借款人家庭年(月)收入的55%;年收入在10-15万的,年(月)还款额不得超过家庭年(月)收入的50%;年收入在6-10万的,年(月)还款额不得超过家庭年(月)收入的45%;年收入在4-6万的,年(月)还款额不得超过家庭年(月)收入额的40%;年收入在2-4万的,年(月)还款额不得超过家庭年(月)收入额的35%;年收入在2万以下的,年(月)还款额不得超过家庭年(月)收入额的30%。

(2)以收入确定的借款人借款额低于借款人申请的借款额的,应要求借款人就不足部分出具相应的流动性金融资产作为借款人资产实力的证明或追加抵押物直至达到根据上述规定抵押率低于50%、40%及30%的要求。如借款人不能、不愿出具相应证明,并拒绝追加担保的,应降低其可借金额,直至拒绝贷款申请。

三、第三人保证类贷款的审查:凡以第三人提供保证取得贷款的,借款人借款能力、保证人保证能力的审查按以下要求进行审查:

1、借款人借款能力的审查:借款人必须提供收入证明,并由借款人稳定的收入水平来确定借款人的可借款金额,可借款金额超过借款人申请的借款金额时,应要求借款人就不足部分出具相应的流动性金融资产做为其资产实力证明,借款人不能、不愿出具相应资产证明的,应降低其借款额,直至拒绝其借款申请。

由收入水平确定的借款人可借款金额的确定按上述抵押类贷款的借款额的确定标准执行,并要求借款人提供一个或多个保证人为其借款进行担保。

2、保证人保证能力的审查:

(1)保证人为一个或多个自然人的,应要求每个保证人按我行个人信用评定标准出具有关收入或资产证明,并按照信用评定标准测算出的金额确定每个保证人的可担保额,多个保证人的可担保额之和不得低于借款人的借款金额;

(2)除购房贷款外,原则上不能接受法人为自然人做出的贷款保证。特殊情况需接受法人为自然人贷款提供保证的,仅限于以下两类企业:一是由多个自然人合资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二是与我行关系良好、信誉卓著、在我行公司评级中达到AB级以上的客户。保证人保证的有效性及保证能力的审查按我行公司金融客户审查标准执行,自然人合资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担保时,应要求所有股东出具同意以公司资产为个人债务做保证的文件。

所有保证类贷款,均必须要求保证人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四、信用类贷款的审查:以借款人个人信用取得贷款的,应要求借款人按我行个人信用评定标准的有关要求出具有关证明资料,根据信用评定标准对借款人的信用借款额进行评定,借款人的借款金额不得超过由信用评定标准评定的借款额。

第九条

个人信贷经办人员在完成贷前调查的基础上,应按照以下要求,写出规范的调查意见:

一、质押类贷款:明确写明借款人、出质人姓名、质押品种类、质押品价值、质押率、该笔贷款是否符合我行贷款管理的有关规定,是否同意发放贷款、贷款的金额、期限及利率。

二、抵押类贷款:明确写明借款人姓名、职业、收入来源、收入水平、按收入水平确定的可借款金额、提供了何种其它流动性金融资产作为补充资产实力证明、抵押人姓名、抵押品性质、抵押物价值、抵押率、是否同意发放贷款、贷款的金额、期限及利率。

三、第三方保证类贷款:明确写明借款人姓名、职业、收入来源及水平、按收入水平确定的可借款金额、提供了何种其它金融性流动资产作为补充资产实力证明、保证人姓名(名称)、职业、担保能力,是否同意发放贷款、贷款的金额、期限及利率。

www.glwk8.om(管理文库吧)

四、信用类贷款:明确写明借款人姓名、职业、学历、家庭状况等、按信用评定标准确定的可借款金额、是否同意发放贷款、贷款的金额、期限及利率。

第十条

贷款经办人员应将借款申请表、调查意见、借款人提供的有关资料及其与本项贷款有关的其它相关资料送贷款审查、审批人员审查、审批贷款。

第三章贷款的审查、审批和发放操作规范

第十一条

各级贷款审查及审批人员应按照各级行风险业务授权管理规定,在权限范围内按下述要求对个人信贷做出审查及审批,并出具意见:

一、审查该项贷款是否符合我行信贷政策及相关管理办法的规定;

二、审查贷款经办人员提交的与贷款相关的各项资料是否齐备;

三、审查贷款经办人员调查意见是否规范,结合经办人员所提交的有关借款人、担保人资料,判断经办人员的贷款调查意见是否正确并符合调查要求;

四、提出同意贷款与否的意见。

第十二条

贷款经审批同意后,贷款经办人员应完成合同签订(必要时办理公证)、抵押登记、办理保险、凭证制作等贷款发放前的手续。并注意以下事项:

一、正确填制合同。借款合同、担保合同我行原则上至少保留两份;

二、正确制作贷款凭证。贷款金额、期限、借款人姓名及帐号、收款人名称及帐号必须正确填列,不得缺省。

第十三条

贷款全部手续办妥后,办理贷款发放手续。

贷款发放时,凡我行各项贷款管理办法中规定专款专用的,必须将贷款资金以转帐方式转入指定的收款人帐户;凡未规定专款专用的,应将贷款资金划入借款人或其指定的帐户或发放现金。

第四章贷后管理操作规范

第十四条

贷款发放后,贷款经办人员应根据贷款凭证及还款凭证登录贷款台帐,经办人员的贷款台帐应至少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计算机管理系统有要求的按要求登录):

一、借款人基本情况:包括借款人姓名、供职单位名称、家庭住址、通讯方式等;

二、贷款信息:包括贷款额、贷款笔数、贷款期限、还款计划、借款人还款记录及催收记录等内容。

第十五条

贷款到期日前,贷款经办员应根据借款人还款计划,及时提醒借款人按时还款,贷款发生逾期,应及时向借款人催收贷款,贷款逾期10天,经办人员应向借款人发出书面催收通知。

第十六条

贷款全部归还后,经办人员应及时协助借款人、出质人、抵押人办理有关解除抵押、质押手续,借款人有要求的应将有关收入、财产证明等资料归还借款人。

第五章档案管理规范

第十七条

档案管理是做好个人信贷业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级行必须高度重视和做好个人信贷业务的有关档案管理工作。

第十八条

个人信贷档案由规章制度文件、各类合作协议文件及客户贷款资料文件等三大类基本文件资料组成。各级行均应设专人负责上述三类文件的档案管理工作,分别建立档案文件清单,并建立档案移交、借阅及归还登记制度。

第十九条

个人信贷相关规章制度文件是我行各项个人信贷业务开展的基本依据和准则,各级行应根据“以文件内容为分类依据,以行属级别为排列顺序”的原则进行档案管理。

具体要求如下:

一、所有规章制度文件按文件内容分类,并以专夹形式保管。专夹首页应设文件清单,标明专夹内各项文件名称,并及时增补清单内容,所有专夹封面必须注明“个人信贷规章制度(列示内容)”如:个人信贷规章制度(个人购房贷款规章制度)。

二、各专夹内以上级行来文为首,依照行级及规章制度的管理范围排列,文件排列顺序举例如下:总行个人消费贷款管理办法、分行个人消费贷款管理办法、分行个人消费贷款实施细则、支行个人消费贷款规程等;再如:总行个人信贷操作规范、分行个人信贷规范、档案管理规定、支行操作标准等。

三、所有上级行的补充来文或本级行的补充文件归入相应专夹中保管,并及时补登文件清单。

第二十条

个人信贷业务与特定单位合作开展的,应对特定单位的有关合作文件资料进行妥善保管,这类文件资料包括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及审查审批资料两方面内容,应分别对两方面资料进行保管,具体要求如下:

一、凡有法律效力的合作文件,合作合同等文件,应将合作协议、合同正本以重要档案的形式存放在专用保管箱内,长期保存。

二、合作协议、合作合同付本或复印件及其合作单位的营业执照、财务报表等资料连同行内对此合作计划的审查、审批及会议纪要等资料作为一般信贷资料,作为该合作项目下发生的各笔贷款的首笔贷款资料保管,并为此档案专门设立文件清单。

第二十一条

一般信贷档案的保管应按照按户建档,分类保管、办理移交的原则进行,具体要求如下:

一、按户建档:各级办理个人信贷的行处,必须为每个借款人建立信贷档案;

二、分类保管: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区分重要档案和一般信贷资料档案分别保管。信贷业务重要档案包括:质押品、质押收据、抵押权利证明、抵押物权凭证、保险单正本等,质押品必须入库保管,其它重要档案资料正本必须按户专门建档、设立资料清单、双人会同加封,入库或设专门保管箱内长期妥善保管。重要档案应按会计部门规定登记表外帐。重要档案资料的付本或复印件与一般信贷资料归入客户档案保管。(2)信贷档案资料应按业务品种设立一级分类、以合作单位设立二级分类、以贷款经办人员设立三级分类。合作单位档案资料作为二级分类的第一份档案资料。每份档案资料均应设立资料清单,资料清单应根据各项业务管理办法的要求设立,并列示于档案贷封面或存放在档案贷内资料的首页。举例如下:按揭贷款业务档案:**发展商项下贷款资料(附清单):**经办人员资料:各借款人档案(附清单);

三、办理移交:贷款经办人员在贷款发放并登录好信贷台帐后,应将所有重要档案复印后放入一般档案资料,将重要档案资料正本按上述重要档案存放要求办理重要档案的移交手续,将一般档案资料(至少包括申请、审批表、借款合同、担保合同、收入证明资料等)按要求整理后,办理一般档案的移交手续,信贷员应留存借款合同、担保合同各一份,贷、还款凭证各一联备查,信贷员留存的合同、凭证必须保持完整、连续,并按户妥善保管。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操作规范未尽事宜由各项个人信贷业务管理办法及我行信贷业务相关规章制度规范。

第二十三条

本操作规范由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总行负责解释、修改。

第二十四条

本操作规范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附件:《对自然人收入调查及收入水平认定的指导意见》

篇2:浦发授信审批流程设计和操作规程

主要流程及操作步骤(讨论稿)
第一章

第三节

总行个人业务审批

索引号

20**-02-19

20:53

版本号

第一章主要流程及操作步骤(讨论稿)

第一节支行权限内业务审批

流程图

操作说明

操作步骤

工作内容

1.审批

支行有权审批人对授信申请进行风险分析和审批

2.作出审批决策

有权审批人作出审批决策,出具明确的审批意见,填写浦发银行个人授信业务审批意见书(表单二)

3.通知相关部门

将最终审批结果通知相关客户经理,如需客户经理补充材料或者落实条件,填写授信审批反馈意见表(表单一),客户经理进行条件落实后,填写条件落实申报审批书(表单三或者四)

第二节分行权限内个人业务审批

流程图

操作说明

操作步骤

工作内容

1.审批

分行有相应授权的审批人对授信申请进行风险分析并进行审批

2.律师介入

确定是否需要律师介入,进行必要的调查工作;不需要的直接到步骤4

3.律师调查

法律事务岗与客户经理共同进行调查,并出具法律意见书

4.作出审批决策

有相应授权的审批人作出审批决策,出具明确的审批意见,填写浦发银行个人授信业务审批意见书(表单二)

5.通知相关部门

将最终审批结果通知相关客户经理,如需客户经理补充材料或者落实条件,填写授信审批反馈意见表(表单一),客户经理进行条件落实后,填写条件落实申报审批书(表单三)

第三节总行个人业务审批

流程图

操作说明

操作步骤

工作内容

1.分行最高有权审批人审核

分行有个人信贷业务最高审批权限的审批人(即分行主管行长)对支行提交的业务进行审核,出具明确的审核意见,审核通过后提交给总行有权审批人,如审核未通过,退回支行

2.有权审批人审批

总行有相应授权的审批人对授信申请进行风险分析并进行审批

3.律师介入

确定是否需要律师介入,进行必要的调查工作;不需要的直接到步骤5

4.律师调查

法律事务岗协助客户经理调查并出具《法律意见书》

5.作出审批决策

有相应授权的审批人作出审批决策,出具明确的审批意见,填写浦发银行个人授信业务审批意见书(表单二)

6.通知相关部门

将最终审批结果通知相关客户经理,如需客户经理补充材料或者落实条件,填写授信审批反馈意见表(表单一),客户经理进行条件落实后,填写条件落实申报审批书(表单三)

7.律师介入

确定是否需要律师介入,进行必要的调查工作;不需要的直接到步骤4

篇3:省人口信息统计与管理规范

关于印发安徽省人口信息统计与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

发布日期:20**-04-18

皖人口发〔20**〕9号

各市、县人口计生委:

现将《安徽省人口信息统计与管理规范(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遵照执行。各地在执行过程中的情况和建议,要及时报告省人口计生委。

二〇一二年四月九日

安徽省人口信息统计与管理规范(试行)

为做好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规范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统计与管理,提高信息质量,建立标准统一、管理规范,体现以人为本、满足优质服务要求的全员人口数据库,本着信息采集准确、流转及时、运用合理的原则,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印发加强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人口发规〔20**〕27号)、《关于印发加快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国人口发〔20**〕68号)、《关于印发县乡两级育龄妇女信息系统(WIS)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国人口厅发〔20**〕41号)和《关于印发全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工作方案的通知》(国人口发〔20**〕40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范。

第一章人口信息统计与管理职责

第一条

坚持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分级负责、改革创新、规范管理、质量至上、应用主导、信息支撑、保障安全的原则。

第二条

省级人口计生委主要职责:

(一)组织和实施全省人口统计信息工作,制定和落实人口信息统计与管理等规章制度;

(二)建立、完善、管理和维护省级人口信息数据库,满足全员及流动人口管理及其各项业务的管理需求;

(三)按期完成各级人口信息汇总统计报表和人口个案信息的上报和下载任务;

(四)指导、协调、考核、评估市、县两级人口信息统计与管理工作;

(五)协调政府其他职能部门进行人口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借助多种途径开展人口信息统计与管理工作;

(六)组织开展相关业务培训和交流工作;

(七)利用人口信息开展宏观研究分析,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支持。

第三条

市、县级人口计生委主要职责:

(一)负责本辖区内的人口信息统计与管理工作;

(二)负责制定和实施本辖区人口信息统计与管理工作计划;

(三)负责本辖区人口信息个案的数据管理和维护;

(四)制定服务规范,利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指导基层开展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

(五)制定和落实本辖区人口信息统计与管理的规章制度;

(六)指导、协调、考核、评估本辖区人口信息统计与管理工作;

(七)组织开展培训和交流工作。

第四条

乡(镇、街道)、村(居)及社区人口计生部门主要职责:

(一)具体实施人口信息的采集、变更、上报、反馈和信息引导服务;

(二)落实人口信息统计与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三)积极开展人口信息在村级工作中的服务与应用。

第二章人口信息统计与管理范围和对象

第五条

县(市、区)人口计生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所有户籍人口、流入人口,均应纳入信息统计和管理范围,建立人口信息管理档案,进入全员人口数据库。

城市区跨区居住的,按照主、副卡管理模式,在户籍地建立常住人口管理主卡,现居住地建立副卡。

(一)户籍人口

1.已入我省公安户籍的人口;

2.出生未入户、户籍在外省因婚嫁等原因尚未入我省公安户籍的常住人口;

3.常住在本地、户口待定的人。

(二)流动人口

1.离开户籍地县域30日以上(流出人口),流入现居住地30日以上(流入人口),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人口。

2.本县行政区域内,离开户籍地乡镇30日以上(流出人口),流入现居住地30日以上(流入人口),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已婚育龄妇女。

3.同城区间人户分离人口除外;婚嫁人口除外;因出差、就医、旅游、探亲、访友、服兵役、在中等以上专业学校就学等事由异地居住的人口除外。

(三)常住人口统计包含本行政区域户籍人口和流入本行政区域内半年以上的流入人口。

第六条

县(市、区)人口计生部门按照

“户籍”与“常住”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做到“应管尽管”和统计上“不重不漏”,确定人口信息统计和管理的主体。

(一)已婚育龄夫妇双方户籍一致的,即双方户籍均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在本行政区域管理和统计,其中,本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

(二)已婚育龄夫妇双方户籍不一致,并仅有一方在本行政区域内常住的:

1.除在女方户籍地常住外,其它均在男方户籍地管理。

2.特殊情况,经双方户籍地县(市、区)人口计生部门或乡级计生办协商仅在一方户籍地建档管理和上报,协商不能解决的由双方上一级人口计生部门协调解决。

(三)已婚育龄夫妇双方户籍为本省,并均在本县行政区域以外居住的:

1.男方为非农户口,双方在本地有固定住所(自建房或自购房)并连续居住1年以上的,在本地建档管理和上报。不满一年的按照流动人口管理;

2.男方为农业户口,双方流入30日以上的,作为流入人口管理;

(四)已婚育龄夫妇系跨省婚姻,下列情况由本省户籍地统计和管理:

(1)女方为本省非农户口并在本省常住的;

(2)女方为本省农业户口并在本省常住,男方为非农户口的;

(3)女方为本省农业户口,且夫妇双方均在本省同一行政区域内常住的;

(4)男方为本省户口,且双方均为农业户口的。

(五)已婚育龄夫妇在同一城市(市辖区范围内)有多处住房(自建房或自购房)的,在户籍所在地按本条第(四)项规定情形建立常住卡(主卡)并纳入管理;其它住房所在地仅建立临时居住卡(副卡),纳入管理并另行统计。

第七条

几种特殊情况的的处理

(一)“挂户”人口是指因某种原因,户籍挂靠本地但不在本行政区域居住,形成的人与户籍分离的情形。

1.“挂户”人员现居住在外省的,纳入本行政区域管理;

2.“挂户”人员在省内本县行政区域以外居住的,有固定住所(自建房或自购房)并在现居住地连续居住1年以上的,由现居住地管理和统计,发生结婚、怀孕、生育和节育信息的向户籍地通报。但符合第六条第(三)项情形的,参照该项处理。

3.“挂户”人员原户籍地为农村地区,现仍然在原户籍地居住的,纳入原户籍地常住管理;

(二)“口袋户”为持有户口迁移证但没有及时落户的人员。

1.原户籍在本行政区域,现已迁往外县(市、区)但并未实际落户的(包括以超生为目的的假迁出户),仍由原户籍地统计和管理;

2.持有关证明(如复员转业证、迁移证、劳改释放证等)的待入户人员或已从原户籍地迁出,在本行政区域居住6个月以上,且有长期居住趋势的,纳入本行政区域统计和管理。

(三)收(送)养子女

1.收养子女由收养方统计,“孩次”以在收养方现家庭所有存活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中的排列顺序计算,已办理收养证的统计为政策内,其它一律统计为政策外。

2.送养方明确的,生养史中应包含其出生信息,“孩次”以其家庭所有存活子女中的排列顺序计算。送养方讲不出收养地及收养人或经核实提供信息不实的,不作为送养认定,送养方必须上报出生。

3.民政福利院寄养在居民家中的孩子,且具有民政福利院出具的寄养证明和该孩子在民政福利院的户籍复印件,由民政福利院所在乡镇、街道作出生统计(并在乡镇街道直属独立单位中个案录入)。寄养户同时具备以上两种证明可不上报出生,寄养户缺少任何一种以上证明的均应上报出生。县福利院收养的各类不明情况婴儿一律以计划内一孩统计。

(四)云贵川等边远地区妇女嫁入本行政区域内,均应纳入常住人口统计和管理。

1.已领取《结婚证》、符合生育政策并发放《生殖保健服务证》或《生育证》出生的按政策内统计。

2.对无婚姻状况证明女方仅有身份证或户籍证明或“三无”人员(无身份证,无户籍证明和婚姻状况证明),无法办理《结婚证》的,应完备以下工作:

(1)具有身份证或户籍证明的,乡(镇、街道)应进行复印;

(2)乡、村分别做好男女双方当事人的谈话笔录和男方所在常居(户籍)地三人以上村民的谈话笔录;

(3)乡(镇、街道)对女方年龄、婚育等信息向其户籍地计生部门进行函询,也可以通过安徽省全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向流出地进行信息协查,或通过公安部门网上查寻该妇女年龄、婚育等信息。上述人员谈话笔录、函询文书、电话记录、信息交换平台及网上查询记录或复函证明等,乡级要做好文字备案,并作为其婚育信息参考使用。

3.对经多方证实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符合生育一孩的,发给其《生殖保健服务证》,并由村(居)委会督促其在规定时间内办理《结婚证》;对虽符合再生育条件,但未办理《结婚证》生育二孩的不予发放《生育证》。对未按上述规定办理,所生育子女一律按政策外统计。

(五)非婚生子女是指非合法婚姻关系所生育的子女。

1.父母双方身份均确认的非婚生子女,分别以双方常住地人口管理和建档,孩次分别按各自孩次累计统计,并作为政策外上报。

2.非婚生子女,其父母只有一方能确认的,纳入该方常住地人口统计和管理,孩次按该方孩次累计统计。

(六)涉外出生子女

1.我省公民在国外或境外生育的子女(必须持有国外或境外出生证)在我省入户的,由入户地上报出生,孩次以在国内入户的孩子数累加计算;未在我省入户的不上报出生。

2.双方非中国公民,所生育(含收养)子女在我省入户,由子女入户地统计。

3.夫妻一方为我省公民,另一方为外国人或港澳台居民,在我省入户的,由入户地上报出生。

第三章人口信息统计与管理内容、形式和流程

第八条

人口信息统计与管理内容包含:

(一)人口变动信息(包括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

(二)全员人口户、户成员基本信息;

(三)已婚育龄妇女的婚姻、怀孕、生育、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等服务信息;

(四)计划生育奖惩和相关社会保障信息;

(五)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相关信息等。

第九条

人口个案信息采用省级数据库集中管理。

(一)省级进行数据汇总、整理、分析管理。

(二)市、县、乡级通过“全员人口信息系统”、“全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下载,整理、分析和管理。

(三)乡、村可以通过全员人口信息离线系统进行下载和数据管理。

(四)村设置全员人口信息报告单,乡、村利用“全员人口信息系统”、“全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采集上报。每月生成信息引导单,引导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

第十条

省、市、县、乡、村五级依托省电子政务外网和互联网建立高效、安全、稳定的信息传输网络。

第十一条

人口信息统计与管理包括信息的采集、变更、上报、反馈和信息引导服务等,采取自主采集、部门交换、信息整合、网络上报等形式进行管理。

第十二条

自主采集主要以村级为单位,按月填报村级全员人口信息报告单,每月3日上报至乡级人口计生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可每半月上报一次。

第十三条

信息变更是以乡级单位为主体,通过人口信息报告单,结合乡级服务机构信息和部门交换信息,形成口径统一的变更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上报,在口径及数据安全性得到保证的情况下,乡级可授权村级进行上报。

第十四条

乡级整合各部门人口个案信息、流出人口反馈信息,对上报信息严格审核、校验和确认,根据村级全员人口信息报告单,补充完善全员人口信息,在此基础上将信息录入微机,更新完善全员人口信息库和流动人口信息库。

第十五条

建立全员人口信息双向良性互动。乡级按月向村级和服务机构提供信息引导单,实现信息引导,并及时督查村级落实情况。村级依据信息引导单逐人落实,次月上报工作进展情况。

第十六条

省、市、县级人口计生部门和乡级(街道)计生办通过日常核查、抽查等方式,检查评估信息质量。

第四章人口信息交流

第十七条

各级人口计生部门与民政、公安、卫生等部门利用《安徽省人口信息交流平台》进行信息交流,实现人口出生、死亡、迁移、婚姻、计划生育手术等信息共享。

第十八条

完善人口信息采集长效机制建设,充分利用《安徽省人口信息交流平台》、《安徽省流动人口网络化协作平台》和《全员人口信息系统》的“信息交流平台”功能,加强系统内和部门间人口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第十九条

信息统计和管理的对象发生地域变化的,现居住地应及时通报原户籍地并做好管理衔接,省内跨县人员的信息交流通过《安徽省人口信息交流平台》和《全员人口信息系统》的“信息交流平台”进行;本行政区域范围内不能界定的人员,按照以“户籍”结合“常住”的管理模式,纳入现居住地统计和管理,确保统计上“不重不漏”。

第二十条

常住人口居住地址发生变化(跨县区迁移)的,现居住地掌握迁入信息后,通报原居住地乡镇(街道或社区),并核实其婚育信息,建立全员人口信息档案,并通过信息交流通报原居住地,原居住地收到通报信息及时反馈,并做好全员人口信息的管理权限变更工作。

第二十一条

同一城市多处住房,在户籍地已建卡的,在另一地连续居住一个月以上,向其全员主卡所在地复制生成本地副卡,同时,全员系统自动向主卡地提示临时居住变更信息,期间发生的结婚、怀孕、生育、节育等信息,由副卡所在地进行登记,同时,全员系统自动向主卡所在地发出同步变更申请,由主卡所在地核实确认后,主卡同步变更。

第二十二条

流入人口省内流动的,通过安徽省全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安徽省流动人口网络化协作平台,向流出地进行信息查询和信息通报;省际流动的,通过安徽省全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信息协查和信息通报。

第二十三条

各类平台交流、共享信息要按照流程及时反馈和变更信息,个案信息在5个工作日内、批量共享信息在10个工作日内反馈和变更。流动人口信息按照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相关规程操作。

第五章信息管理和安全

第二十四条

严格执行《统计法》和《计划生育统计管理办法》。人口信息提供建立审批和备案制度,凡是提供县级及以上范围人口信息,需经市级批准,并报经省级备案。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对外提供信息系统中的人口信息。

第二十五条

各级人口计生统计部门要利用全员人口信息系统,推进计划生育科学管理,引导基层开展孕期保健、避孕节育、生殖健康、优生优育等各项服务,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奖励、社会保障和法律责任等。

第二十六条

建立全员人口信息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全员人口信息报告单、乡级信息引导单等是人口信息采集基础性资料,涉及个人隐私不得向外提供。原始资料归档按年由乡级专人负责保管、专柜存放。

第二十七条

省级人口信息数据库定期进行信息异地备份,每天进行增量备份,每周进行一次全量备份。

第二十八条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安全保密制度,不得利用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等违法犯罪活动。对安装运行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等相关业务软件的计算机要严格管理,及时升级操作系统补丁、每天升级病毒库、查杀黑客程序,定期更换用户密码,保障计算机网络的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保障公民的隐私权。

第二十九条

依托省电子政务平台,省级建立全员人口数据中心,根据国家《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和《计算站场地技术条件》等国家标准,对机房和设施进行安全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条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确保设备的安全和计算机的正常运行。

第三十一条

数据中心机房定期进行系统软件、硬件维护,做好维护记录。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可能出现的故障,应有防范、监控、补救和排除等措施。

第六章人员管理与培训

第三十二条

市、县级人口计生部门应配备具有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以上的信息化管理人员,承担本市、县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工作,指导乡级开展信息化应用;乡级计生办至少有一名具备相应专业知识的计算机操作人员。

第三十三条

人口计生服务站、所等技术服务人员,具备条件的村级计生专干要经过培训,熟练操作计算机。

第三十四条

信息化管理人员和计算机操作人员须经专业培训,取得省级人口计生部门认可的任职资格,持证上岗。

第三十五条

省、市、县均应建立统计和信息化培训制度。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信息化培训。

第三十六条

信息化管理人员和计算机操作人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省、市级人口计生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培训时间不得少于5个工作日。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规范由安徽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篇4:劳动合同变更、解除、终止、续订程序规范

劳动合同变更、解除、终止、续订程序规范

为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管理工作,保障劳动合同依法履行,切实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劳动法》、《广州市劳动合同管理规定》及国家、省市有关规定,现就劳动合同变更、解除、终止、续订的相关程序规范如下:

一、劳动合同变更程序

1.符合《广州市劳动合同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十八条规定条件的,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变更劳动合同;

2.当事人要求变更劳动合同,应当填写《变更劳动合同通知书》(附件一),并及时送交对方,由对方当事人在《通知回执》上签收;

3.被通知方接到《通知书》后,应在七日内就是否同意变更劳动合同书面答复通知方。逾期不答复的,视为同意按对方的要求变更劳动合同;

4.双方同意变更劳动合同的应及时就变更的条件和内容进行协商;经协商达到一致意见的,应签订《变更劳动合同协议书》(附件二);一方当事人不同意变更劳动合同或经双方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一致的,双方应继续履行劳动合同;但符合《规定》第二十二条第(一)款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5.双方当事人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一方可以单方变更劳动合同部分条款的条件和范围的,在劳动合同履行期间,当约定的变更条件出现时,当事人可以按照合同的约定变更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签订《变更劳动合同协议书》。

6.《变更劳动合同协议书》一式两份,送劳动行政部门鉴证后,由双方各持一份。

二、劳动合同解除程序

1.劳动合同当事人要求解除劳动合同,必须符合法律、法规所规定或劳动合同约定的条件;

2.劳动合同当事人依照《规定》第二十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要求解除劳动合同的一方应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并与双方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的有关事宜;经协商同意解除劳动合同的,双方应签订《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附件三);同时,用人单位应按本《规范》第四条的规定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经协商不能达成一致或一方当事人不同意解除劳动合同的,双方应继续履行劳动合同。

3.用人单位依照《规定》第二十一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应及时向职工发出《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附件四),并按本《规范》第四条的规定为职工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

4.用人单位依照《规定》第二十二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应提前30日向职工发出《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期满后按本《规范》第四条的规定为职工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

5.用人单位依照《规定》第二十三条规定实施经济性裁员,应按照劳动部《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劳部发〔1994〕47号)和本局《广州市经济性裁员实施意见》(穗劳计字〔1998〕7号)所规定的程序进行,并按本《规范》第四条的规定为职工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

6.职工依照《规定》第二十六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应向用人单位提交《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用人单位接到《通知书》后,应按本《规范》第四条的规定为职工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

7.职工依照《规定》第二十七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应提前30日向用人单位提交《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通知期满后,用人单位应按本《规范》第四条的规定为职工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

三、劳动合同终止程序

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或其他的法定约定终止条件出现,任何一方要求终止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向对方发出《终止劳动合同通知书》(附件五);劳动合同期满或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后,用人单位应按本《规范》第四条的规定为职工办理终止劳动合同手续:

四、劳动合同解除、终止后,用人单位应在十日内为职工办理下列手续:

l.结清职工应得的工资及各项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费用,并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发给职工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助费)和医疗补助费;

2.为职工办理养老保险停保手续和审核失业救济金手续;

3.协助职工办理失业登记手续;

4.按照本市有关规定,将职工的个人的档案转移到其户口所在地的区或县级市劳动部门;

5.出具《解除(终止)劳动关系证明书》(附件六),并将《劳动手册》、《失业救济金通知书》发还给职工本人。

6.《解除(终止)劳动关系证明书》应当直接送达职工本人,并由职工签收;不能直接送达或者职工拒绝签收的,可以邮寄送达,以挂号查询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上述方式均无法送达的,可以公告送达,自公告之日起,经过60日,即视为送达。

五、劳动合同续订程序

1.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或其他的法定、约定终止条件出现,任何一方要求续订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向对方发出《续订劳动合同通知书》(附件七),并及时与对方进行协商,依法续订劳动合同。

2.续订劳动合同,如原劳动合同的主要条款已有较大改变,双方应重新协商签订新的劳动合同;如原劳动合同的条款变动不大,双方可以签订《延续劳动合同协议书》(附件八),并明确劳动合同延续的期限及其他需重新确定的合同条款。

3.续订劳动合同后,用人单位应将双方重新签订的劳动合同或《延续劳动合同协议书》(附原劳动合同)一式两份,送有管辖权的劳动合同鉴证机构进行鉴证,并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延续手续。

附:

一、变更劳动合同通知书;

二、变更劳动合同协议书;

三、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

四、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

五、终止劳动合同通知书;

六、解除(终止)劳动关系证明书;

七、续订劳动合同通知书;

八、延续劳动合同协议书。

附件一:

变更劳动合同通知书

________________:

我们双方于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签订的劳动合同,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原因,现根据《广州市劳动合同管理规定》第十八条的规定,拟对原劳动合同的第_____________条第_________款第________项的内容作如下变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劳动合同的其他内容不变。

是否同意变更,请于七日内作出书面答复;逾期不答复的,视为同意变更劳动合同。

通知方(签名或盖章)*年*月*日

签收回执

本人(单位)已收到单位(职工

)于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发出的《变更劳动合同通知》。

被通知方(签名或盖章):*年*月*日

附件二:变更劳动合同协议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方)与

(乙方)经协商,双方同意对*年*月*日签订的《劳动合同》的部分条款进行变更,变更后的条款(内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劳动合同的其他条款仍然有效,双方应一并履行。

甲方(盖章)

乙方(签名或盖章)

法定代表人

或委托代理人(签名)*年*月*日*年*月*日

鉴证机构(盖章)

鉴证人:

鉴证日期:*年*月*日

附件三:

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原因,要求提前解除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于__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签订的劳动合同。经协商,双方同意根据《劳动法》第二十四条和《广州市劳动合同管理规定》第二十条的规定,从_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起,解除劳动合同。甲方按规定支付(不支付)乙方经济补偿金_________元。

本协议一式两份,由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盖章)

乙方(签名)

法定代表人

或委托代理人:*年*月*日*年*月*日

附件四:

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

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双方于_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签订的劳动合同,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而无法继续履行,现根据《劳动法》___________条第_________款第________项和《广州市劳动合同管理规定》_____________条第_________款第________项的规定,决定从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起与你(单位)解除劳动合同,请你(单位)于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前到_________部门(给予)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

通知方(签名或盖章)*年*月*日

本人(单位)已收到单位(职工

)于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发出的《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

被通知方(签名或盖章):*年*月*日

附件五:

终止劳动合同通知书

________________:

我们双方于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签订的劳动合同将于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期限届满(终止条件已出现),单位(本人)决定不再续订劳动合同,现根据《劳动法》第二十三条和《广州市劳动合同管理规定》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决定与你(单位)终止劳动合同,请你(单位)于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前到__________________部门(给予)办理终止劳动合同手续。

通知方(签名或盖章)*年*月*日

本人(单位)已收到单位(职工

)于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发出的《终止劳动合同通知书》。

被通知方(签名或盖章):*年*月*日

附件六:

解除(终止)劳动关系证明书

________________区劳动服务公司:

本单位与职工__________________(性别:_________,年龄_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签订的劳动合同已于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依法解除(终止),其《劳动手册》、《失业救济金通知书》已发给劳动者本人,请予以办理失业登记和领取《失业证》手续。

用人单位(盖章)*年*月*日

本人已收到单位于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发出的《解除(终止)劳动关系证明书》。

职工签名:*年*月*日

附件七:

续订劳动合同通知书

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本人)与你(单位)于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签订的《劳动合同》的期限将于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届满,单位(本人)决定继续与你(单位)续订劳动合同,如同意续订合同,请于_____月_____日上/下午_________时到__________________(部门)办理续订劳动合同手续。如不同意续订合同,请于_________月_________日前以书面方式答复单位(本人)。

通知方《签名或盖章》*年*月*日

本人(单位)已收到单位(职工

)于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发出的《续订劳动合同通知书》。

被通知方(签名或盖章):*年*月*日

附件八:

延续劳动合同协议书

________________(甲方)与________________(乙方)于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签订的劳动合同将于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依法终止,经双方协商一致,同意延续劳动合同。延续的劳动合同从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起生效,并重新确定以下新的合同条款:

一、合同期限

延续的劳动合同期限采取以下第______种方式:

1.有固定期限:从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起到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止。

2.无固定期限:从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起到法定的或本合同所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时止。

3.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从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起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作任务完成时止,并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工作任务完成并终止合同的标志。

二双方认为需要明确的其他事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上述条款外,原合同的其他条款仍然有效,双方同意一并履行。

甲方:(盖章)

乙方:(签名)

法定代表人

或委托代理人:*年*月*日*年*月*日

鉴证机构(盖章)

鉴证人:

鉴证日期:*年*月*日

【打印】

【发送给朋友】

【关闭】

穗劳关[1999]7号

各区、县级市劳动局,各主管局、总公司(集团公司),各用人单位:

为加强本市的劳动合同管理;指导劳动合同当事人变更、解除、终止、续订劳动合同的行为,本局制定了《劳动合同变更、解除、终止、续订程序规范》。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如有问题,请及时向本局反映。

广州市劳动局

一九九九年九月八日

劳动合同变更、解除、终止、续订程序规范

为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管理工作,保障劳动合同依法履行,切实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劳动法》、《广州市劳动合同管理规定》及国家、省市有关规定,现就劳动合同变更、解除、终止、续订的相关程序规范如下:

一、劳动合同变更程序

1.符合《广州市劳动合同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十八条规定条件的,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变更劳动合同;

2.当事人要求变更劳动合同,应当填写《变更劳动合同通知书》(附件一),并及时送交对方,由对方当事人在《通知回执》上签收;

3.被通知方接到《通知书》后,应在七日内就是否同意变更劳动合同书面答复通知方。逾期不答复的,视为同意按对方的要求变更劳动合同;

4.双方同意变更劳动合同的应及时就变更的条件和内容进行协商;经协商达到一致意见的,应签订《变更劳动合同协议书》(附件二);一方当事人不同意变更劳动合同或经双方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一致的,双方应继续履行劳动合同;但符合《规定》第二十二条第(一)款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5.双方当事人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一方可以单方变更劳动合同部分条款的条件和范围的,在劳动合同履行期间,当约定的变更条件出现时,当事人可以按照合同的约定变更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签订《变更劳动合同协议书》。

6.《变更劳动合同协议书》一式两份,送劳动行政部门鉴证后,由双方各持一份。

二、劳动合同解除程序

1.劳动合同当事人要求解除劳动合同,必须符合法律、法规所规定或劳动合同约定的条件;

2.劳动合同当事人依照《规定》第二十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要求解除劳动合同的一方应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并与双方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的有关事宜;经协商同意解除劳动合同的,双方应签订《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附件三);同时,用人单位应按本《规范》第四条的规定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经协商不能达成一致或一方当事人不同意解除劳动合同的,双方应继续履行劳动合同。

3.用人单位依照《规定》第二十一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应及时向职工发出《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附件四),并按本《规范》第四条的规定为职工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

4.用人单位依照《规定》第二十二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应提前30日向职工发出《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期满后按本《规范》第四条的规定为职工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

5.用人单位依照《规定》第二十三条规定实施经济性裁员,应按照劳动部《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劳部发〔1994〕47号)和本局《广州市经济性裁员实施意见》(穗劳计字〔1998〕7号)所规定的程序进行,并按本《规范》第四条的规定为职工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

6.职工依照《规定》第二十六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应向用人单位提交《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用人单位接到《通知书》后,应按本《规范》第四条的规定为职工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

7.职工依照《规定》第二十七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应提前30日向用人单位提交《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通知期满后,用人单位应按本《规范》第四条的规定为职工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

三、劳动合同终止程序

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或其他的法定约定终止条件出现,任何一方要求终止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向对方发出《终止劳动合同通知书》(附件五);劳动合同期满或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后,用人单位应按本《规范》第四条的规定为职工办理终止劳动合同手续:

四、劳动合同解除、终止后,用人单位应在十日内为职工办理下列手续:

l.结清职工应得的工资及各项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费用,并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发给职工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助费)和医疗补助费;

2.为职工办理养老保险停保手续和审核失业救济金手续;

3.协助职工办理失业登记手续;

4.按照本市有关规定,将职工的个人的档案转移到其户口所在地的区或县级市劳动部门;

5.出具《解除(终止)劳动关系证明书》(附件六),并将《劳动手册》、《失业救济金通知书》发还给职工本人。

6.《解除(终止)劳动关系证明书》应当直接送达职工本人,并由职工签收;不能直接送达或者职工拒绝签收的,可以邮寄送达,以挂号查询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上述方式均无法送达的,可以公告送达,自公告之日起,经过60日,即视为送达。

五、劳动合同续订程序

1.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或其他的法定、约定终止条件出现,任何一方要求续订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向对方发出《续订劳动合同通知书》(附件七),并及时与对方进行协商,依法续订劳动合同。

2.续订劳动合同,如原劳动合同的主要条款已有较大改变,双方应重新协商签订新的劳动合同;如原劳动合同的条款变动不大,双方可以签订《延续劳动合同协议书》(附件八),并明确劳动合同延续的期限及其他需重新确定的合同条款。

3.续订劳动合同后,用人单位应将双方重新签订的劳动合同或《延续劳动合同协议书》(附原劳动合同)一式两份,送有管辖权的劳动合同鉴证机构进行鉴证,并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延续手续。

附:

一、变更劳动合同通知书;

二、变更劳动合同协议书;

三、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

四、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

五、终止劳动合同通知书;

六、解除(终止)劳动关系证明书;

七、续订劳动合同通知书;

八、延续劳动合同协议书。

附件一:变更劳动合同通知书

________________:

我们双方于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签订的劳动合同,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原因,现根据《广州市劳动合同管理规定》第十八条的规定,拟对原劳动合同的第_____________条第_________款第________项的内容作如下变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劳动合同的其他内容不变。

是否同意变更,请于七日内作出书面答复;逾期不答复的,视为同意变更劳动合同。

通知方(签名或盖章)*年*月*日

签收回执

本人(单位)已收到单位(职工)于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发出的《变更劳动合同通知》。

被通知方(签名或盖章):*年*月*日

附件二:变更劳动合同协议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方)与

(乙方)经协商,双方同意对*年*月*日签订的《劳动合同》的部分条款进行变更,变更后的条款(内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劳动合同的其他条款仍然有效,双方应一并履行。

甲方(盖章)

乙方(签名或盖章)

法定代表人

或委托代理人(签名)*年*月*日*年*月*日

鉴证机构(盖章)

鉴证人:

鉴证日期:*年*月*日

附件三: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方)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原因,要求提前解除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于__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签订的劳动合同。经协商,双方同意根据《劳动法》第二十四条和《广州市劳动合同管理规定》第二十条的规定,从_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起,解除劳动合同。甲方按规定支付(不支付)乙方经济补偿金_________元。

本协议一式两份,由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盖章)

乙方(签名)

法定代表人

或委托代理人:*年*月*日*年*月*日

附件四: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

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双方于_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签订的劳动合同,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而无法继续履行,现根据《劳动法》___________条第_________款第________项和《广州市劳动合同管理规定》_____________条第_________款第________项的规定,决定从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起与你(单位)解除劳动合同,请你(单位)于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前到_________部门(给予)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

通知方(签名或盖章)*年*月*日

签收回执

本人(单位)已收到单位(职工)于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发出的《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

被通知方(签名或盖章):*年*月*日

附件五:终止劳动合同通知书

________________:

我们双方于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签订的劳动合同将于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期限届满(终止条件已出现),单位(本人)决定不再续订劳动合同,现根据《劳动法》第二十三条和《广州市劳动合同管理规定》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决定与你(单位)终止劳动合同,请你(单位)于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前到__________________部门(给予)办理终止劳动合同手续。

通知方(签名或盖章)*年*月*日

签收回执

本人(单位)已收到单位(职工)于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发出的《终止劳动合同通知书》。

被通知方(签名或盖章):*年*月*日

附件六:解除(终止)劳动关系证明书

________________区劳动服务公司:

本单位与职工__________________(性别:_________,年龄_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签订的劳动合同已于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依法解除(终止),其《劳动手册》、《失业救济金通知书》已发给劳动者本人,请予以办理失业登记和领取《失业证》手续。

用人单位(盖章)*年*月*日

签收回执

本人已收到单位于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发出的《解除(终止)劳动关系证明书》。

职工签名:*年*月*日

附件七:续订劳动合同通知书

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本人)与你(单位)于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签订的《劳动合同》的期限将于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届满,单位(本人)决定继续与你(单位)续订劳动合同,如同意续订合同,请于_____月_____日上/下午_________时到__________________(部门)办理续订劳动合同手续。如不同意续订合同,请于_________月_________日前以书面方式答复单位(本人)。

通知方《签名或盖章》*年*月*日

签收回执

本人(单位)已收到单位(职工

)于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发出的《续订劳动合同通知书》。

被通知方(签名或盖章):*年*月*日

附件八:

延续劳动合同协议书

________________(甲方)与________________(乙方)于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签订的劳动合同将于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依法终止,经双方协商一致,同意延续劳动合同。延续的劳动合同从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起生效,并重新确定以下新的合同条款:

一、合同期限

延续的劳动合同期限采取以下第______种方式:

1.有固定期限:从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起到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止。

2.无固定期限:从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起到法定的或本合同所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时止。

3.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从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起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作任务完成时止,并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工作任务完成并终止合同的标志。

二双方认为需要明确的其他事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上述条款外,原合同的其他条款仍然有效,双方同意一并履行。

甲方:(盖章)

乙方:(签名)

法定代表人

或委托代理人:*年*月*日*年*月*日

鉴证机构(盖章)

鉴证人:

鉴证日期:*年*月*日

篇5:通信建设监理企业资质认证和业务范围

通信建设监理企业资质认证和业务范围

项目名称

通信建设监理企业资质认证

法律依据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

实施主体

工业和信息化部

受理单位

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发展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

承担业务范围

1.甲级:可在全国范围内承担经批准专业的各种规模的下列业务:

(1)电信工程专业:有线传输、无线传输、电话交换、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数据通信、通信电源、综合布线、通信管道工程;

(2)通信铁塔(含基础)专业。

2.乙级:可在全国范围内承担经批准专业的下列业务:

(1)电信工程专业:工程投资额在3000万元以下的省内有线传输、无线传输、电话交换、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数据通信、通信电源等专业工程;1万平方米以下建筑物的综合布线工程;通信管道工程。

(2)通信铁塔专业:塔高80米以下的通信铁塔(含基础)工程。

3.丙级:可在全国范围内承担工程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本地网有线传输、无线传输、电话交换、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数据通信、通信电源工程;5000平方米以下建筑物的综合布线工程;48孔以下通信管道工程。

许可条件

申请通信建设监理企业资质的条件:

通信建设监理企业资质等级分为甲级、乙级和丙级,甲级和乙级资质分为电信工程专业和通信铁塔专业,丙级资质只设电信工程专业。

(一)申请通信建设监理企业资质的,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已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者取得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发的工商预登记文件)。

2、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具有固定的、与人员规模相适应的工作场所。

3、具备承担相应监理工作的检测仪器、仪表、设备和交通工具。

4、符合通信建设监理企业资质等级的标准。

(二)通信建设监理企业资质等级的标准

1、甲级

(1)有关负责人资历:企业负责人应当具有从事通信建设或者管理工作的经历,并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职称或者同等专业水平;企业技术负责人应当具有8年以上从事通信建设或者管理工作的经历,并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者同等专业水平,同时取得通信建设监理工程师资格。

(2)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人员的要求:通信建设监理工程师总数不少于60人,申请资质中包含电信工程专业的,电信工程专业监理工程师应当不少于45人;申请资质中包含通信铁塔专业的,通信铁塔专业监理工程师应当不少于5人。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工程师或者具有同等专业水平的人员不少于12人,具有高级经济系列职称或者同等专业水平的人员不少于3人,具有通信建设工程概预算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少于20人。

(3)注册资本:注册资本不少于200万元人民币。

(4)业绩:企业近2年内完成2项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或者4项投资额1500万元以上的通信建设监理工程项目。

2、乙级

(1)有关负责人资历:企业负责人应当具有从事通信建设或者管理工作的经历,并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职称或者同等专业水平;企业技术负责人应当具有5年以上从事通信建设或者管理工作的经历,并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者同等专业水平,同时取得通信建设监理工程师资格。

(2)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人员的要求:通信建设监理工程师总数不少于40人,申请资质中包含电信工程专业的,电信工程专业监理工程师应当不少于30人;申请资质中包含通信铁塔专业的,通信铁塔专业监理工程师应当不少于3人。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工程师或者具有同等专业水平的人员不少于8人,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经济系列职称或者同等专业水平的人员不少于2人,具有通信建设工程概预算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少于12人。

(3)注册资本:注册资本不少于人民币100万元。

(4)业绩:企业近2年内完成2项投资额1500万元以上或者5项投资额600万元以上的通信建设监理工程项目,但首次申请乙级资质的除外。

3、丙级

(1)有关负责人资历:企业负责人应当具有从事通信建设或者管理工作的经历,并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职称或者同等专业水平;企业技术负责人应当具有3年以上从事通信建设或者管理工作的经历,并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技术职称或者同等专业水平,同时取得通信建设监理工程师资格。

(2)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人员的要求:电信工程专业的通信建设监理工程师不少于25人,高级工程师或者具有同等专业水平的人员不少于3人,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经济系列职称或者同等专业水平的人员不少于1人,具有通信建设工程概预算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少于8人。

(3)注册资本:注册资本不少于人民币50万元。

(4)业绩:企业近2年内完成5项投资额300万元以上的通信建设监理工程项目,但首次申请丙级资质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