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文库吧
专注精品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让管理变得更简单、高效!
本月更新2788  文章总数460401  总浏览量5966797

中心完小教科室校本研修制度

  校本,研修,科室相关资讯是工作经常遇到及需要使用的,也许您正为撰写校本,研修,科室而苦恼,下面是整理的中心完小教科室校本研修制度,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心完小教科室校本研修制度

  市浦中心完小教科室校本研修制度

  校本研修是新课程倡导的有效学习形式,它不仅关注教师的知识、技能,更关注教师的行为,为了搞好校本研修工作,制定如下制度。

  一、根据本校教师、学生发展的需要,依据课改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依据学校办学特色,确立每学期研修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研修活动,从问题入手,以问题驱动校本研修。

  二、认真选择研修内容,探索研修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研修的水平,在提高教师个人素养的同时,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www.glwk8.om(管理文库吧)

  三、认真制定每学期的研修计划,引导教师自学、教师制定个人学习计划,确立学习重点。学习要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学习解决问题。按计划组织研修活动,保证时间、保证质量。

  四、隔周组织学习一次,要求教师认真做好学习笔记,按要求整理好学习资料,网络学习中,要认真查找教育教学信息,写出感悟与体会。

  五、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外资源、校际资源、骨干资源、信息技术资源培训教师,在整体引领的同时,注重个性的创新。指导教师朝著名师、大师的目标迈进。

  六、在研修中,积极创设教师学习、实践展示空间,促进教师间的相互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七、建立校本研修检查、考评机制,定期与随机相结合的方式检查教师的学习情况,培养教师的学习习惯,定期反思学校研修工作,及时改进,不断提高学校的研修水平。

篇2:一中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山鞍一中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原则

  为完成课程方案中“选修II”课程的任务与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有利于深入推进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要有利于在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的同时,使课程更好地适应学校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更好地提高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

  发展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应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特点、满足学生多校化需求的前提下提供多样性的课程,从而使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选择适合自身个性和学习能力发展的课程;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学校和教师的自主性,提高学校和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为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创造机会,提高学校及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形成学校的特色。

  适当性原则。校本课程应从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的,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

  多样性原则。研究学生发展的多校化需求,合理开发出适合不同学生需要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合作性原则。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家长、课程专家等社会各界人干参与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的共享。

  二、工作目标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以学校课程建设为中心,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1、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要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通过实施学校课程创 新,促进学校特色形成,从而全面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原则要求,创造性地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

  三、开发与实施

  学校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和具体实施者。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应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1、成立由校长、教师代表、学生和家长代表及其他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机构,负责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2、根据本校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等情况进行必要的需求分析和学校教育资源调查,分析和把握学生发展、学校特色和社区发展的需要。

  3、制定校本课程目标、开发与实施计划,校本课程的开发数量应坚持少而精。校本课程目标包括校本课程应达到的一般目标和每门课程的具体目标;开发与实施计划包括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纲要等。

  4、通过进行教师培训、课程申报、课程审议、组织选、分配资源、安排课程等工作具体实施校本课程。

  5、通过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客观评价和适当调整,不断完善校本课程。评价的内容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计划进行评估反馈,二是对每门课程的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过程、学生学习成效等进行评估反馈,从而达到不断完善的目的。

  四、组织保障

  1、制定本校的校本课程工作方案,规定每个学生毕业时应该获得的校本课程学分(不少于6学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他们感兴趣的范围内选修校本课程,结合学校实际,协高各类课程的关系,提供学生选取课程的方案。

  2、加强师资的培养与培训工作,提高校长和教师对校本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学校要加强与教研机构、高等院校的联系,充分昨用他们的资源优势,提高学校的课程开发能力。要建立校本教研机制,创设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发校本课程的有利氛围。

  3、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为校本课程的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争取更广泛的社会支持。

篇3:达立学校教科室主任工作职责

  达立学校教科室主任工作职责

  一、学校教科室是校长领导下的组织、管理、指导和从事学校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专门机构,教科室主任主持教科室日常工作。

  二、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教育科研的意义,动员广大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组织教育科研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普及教育科研知识;做好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指导工作。

  三、参与制定和组织实施学校教育科研发展规划;负责学校教育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审定,对课题研究过程的督促和检查,对科研成果的鉴定和奖励等有关工作。宣传、推广教科研成果

  四、根据学校总体规划,组织力量搞好有关专项课题的研究。

  五、及时搜集教育科研信息,为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改革提供情报资料。

  六、注重调查研究,为学校工作决策提供必要的可*的事实依据。

  七、主编学校教育科研的有关刊物,并通过多种渠道推广科研成果。

  八、争取上级教科所的指导和帮助,加强与兄弟学校教科室的交流与合作。

篇4:潜江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校本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将依据国家基础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学校“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了一切学生发展、为了发展一切学生”的育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及教师的资源,认真做好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验。

  一、课程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使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科学、体验生活、走向社会,促进学生爱科学、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等方面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通过实施校本课程,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思维能力,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育观、课程观的更新,改善我校的课程结构,结合本地资源,完善和丰富校本课程。

  1、学生层面

  初步学会如何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知道怎样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并组织实施;会对自然、生活、社会及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尝试进行生产劳动,体验劳动和技术实践过程;会自主地与活动相关的社会部门与个人联系,进行表达与交流,并学会自我管理,初步转变学习方式,体现“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学生形象和“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办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多元(差异)发展。

  2、教师层面

  通过对活动的参与、组织、指导和管理,转变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改善教师知识结构,培养一支“一专多能”型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自身专业化成长。

  3、学校层面

  探索一条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子,建立并完善一套较为合理的具可操作性的校本课程的设置模式,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特色品位以及完善课程文化和学校文化。

  二、教学原则

  1.综合性原则。在活动中,既要对以往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加以综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综合;也要关注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性原则。强调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自主性原则。强调学生自主选择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实践和表达结果。教师的指导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4.开放性原则。强调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在时间安排、主题确定、方法运用、活动操作和成果表达等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

  5.过程性原则。关注学生在过程中获得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表现,关注不断生成的新的目标和主题,关注实践活动的方法、态度、体验、诚信等。

  三、主要措施

  1、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动员全体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2、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制度,以规范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工作,使校本课程开发纳入教师业务考核中。

  3、以教研组为单位确定本科组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

  4、评估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确定课程开发的重点。

  5、动员全体教师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开设校本课程。

  6、充分发挥校本研训的作用,整合各科组教师的特长和优势共同开发校本课程。

  四、课程结构

  按课程开设的培养目标分为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生活技能类、身心素养类、艺术修养类、信息技术类、学科竞赛类七大类。

  人文素养类:通过人文文化的学习,提升学生人文文化品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能力。

  科学素养类:通过各种科技自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思考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生活技能类:通过生活知识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提高学生生活的质量。

  身心素质类:通过体育项目和心理健康辅导,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艺术修养类:通过艺术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

  信息技术类:通过学习电脑操作知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学科竞赛类:以学科竞赛来培养学生进取创新精神,科学探索精神。

  五、选课方法

  1、向学生宣传实施校本课程的意义,激发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2、学校向学生公布校本课程开设科目、指导教师及课程说明等,让学生自由、自主选择课程。

  3、先按正常教学班统计学生选课情况,再根据学生第一、第二志愿,学校调整各校本课程科目学习人数,原则上组班不超过50人。

  4、视学生选课情况及场地限制,按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校本课程。

  六、教学评价

  (一)评价原则

  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学校遵循重过程、重应用、重亲身体验、重全员参与原则。

  一要体现评价的过程性。将评价贯穿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全过程,重点评价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参与与体会。

  二要注意评价内容的丰富性。根据学生在校本课程中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实践体验、方法和技能的掌握进行全面评价。

  三要注重评价的激励性。结合学生的活动过程及研究结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组织与学习环境。

  四要强调评价手段的多样性。评价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书面材料评价与学生口头评价、活动展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法。

  (二)评价内容和方式

  1.学生的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3) 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通过实践创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异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2.教师评价

  学校原则上要求全部教师都参与校本课程的实施工作,因此,教师校本课程参与工作作为教师的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每学期末,学校教务处负责考核,对认真开展教学和指导工作的教师发给一定的课时补贴。对教师工作考核的标准是: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作品及在活动中、竞赛中取得成绩的资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考核,记入业务档案。

  3.对课程的评价

  对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要求主要包括:师生积极参与,主动活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广泛交往;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设置合适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能与学科课程整合;活动与社会、家庭有机联系;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活动气氛活跃、愉悦;学生乐于表现自己,发表见解;在活动中教师起组织引导作用。

  七、课程管理

  (一)组织机构

  1.成立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

  组长:z

  副组长:z

  组员:z

  负责校本课程的总体策划,宏观调控。

  (二)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组长:z

  副组长:z

  组员:z

  负责组织落实、协调、检查校本课程进行中的事务性工作。

  (三)日常管理机构

  1、教务处

  (1)制定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课时计划,加强校本课程师资管理,指导各年级组、备课组制定实施计划。

  (2)落实各班指导学生了解各门学科,并做好学生选课,以便于对全校校本课程进行规划。

  (3)根据计划安排校本课程的课时和教学(活动)场所。

  (4)加强对每位教师开设课程的指导与测评,对活动过程进行监控。

  (5)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2.年级组、班主任和上课教师

  (1)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日常管理,协助教务处做好课程的实施、评价认定工作。

  (2)对学生进行活动的安全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等。

  3、教研组

  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八、教材建设

  教师可从以下四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 1、自编教材;2、选编教材;3、选用优秀教材;4、拓宽现有教材。

  九、课程保障措施

  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负责校本课程的组织、实施、管理、考核、存档、教师培训与考核奖励等,负责校本课程实施基地的建设、与外界的联系和沟通及活动的各种协调工作。

  1、师资队伍管理。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工作情况是学校对教师进行业务考核、评优评先等的重要条件,工作成绩也记入教师业务档案,根据各教师的实际指导情况计算工作量,并以学期为单位折算一定工作量。学校教务处设一名专职教师,负责校本课程的整体规划、常规组织管理与教学工作。

  2、学生档案管理。学校建立规范的学生活动档案,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对学生参与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3、课程资源管理。学校重视图书资料、师资配备与培养、校内活动场所建设、活动基地建设等课程资源的建设。

  4、诚信安全教育。学校在活动开展前,通过班级分散教育和年段集中教育,由专职教师、各职能部门、班主任和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诚信安全等教育工作,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

  5、课程的研究与建设

  对于校本课程的实施,尽管学校以前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经验,但不规范;尽管学校的有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探索工作,但不系统;绝大多数教师对校本课程实施的准备不是很充分,学校把校本课程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进行操作也不是很有把握。因此特别强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如校本课程资源建设的研究、实施策略研究、过程管理的研究、评价与考核的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课程实施实效影响因素的研究、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系的研究等等。

  十、步骤与措施

  1、准备阶段(第1、2周)

  主要任务是启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作好思想、人员、组织、教学的准备工作:

  A、制订方案、健全制度;

  B、评估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确定课程开发的重点;

  C、教务处发放校本课程申请表和参考选题;

  D、教师确定校本课程选题,申请表交教务处;

  E、教务处选配校本课程教师;

  F、教师挖掘教材资源,选择或编写教材。

  2、实施阶段(20**年9月第三周起--20**年6月)

  A、公布校本课程开设科目、指导教师及课程说明等,学生自由、自主选择课程;

  B、统计学生选课情况,调整各校本课程科目学习人数;

  C、教务处确定校本课程的形式,开课设节:

  D、教师制订学期计划,上交教务处检查;

  E、按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校本课程;

  F、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研讨教材教学策略,提高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G、定期检查、记录、测试,反馈实验情况,对出现问题进行调查与诊断;

  H、教师按学期对教材内容、教材的使用、学生学习效果进行阶段性的总结评价。

  3、总结阶段(20**年6月)

  A、教师整理好讲义和全部实验材料;

  B、教师写出校本课程分析报告,进行反思性评价;

  C、教务处发放学生问卷,对教师进行评价。

篇5:天台中学校本课程评价方案

  一、评价原则

  1、科学性原则。对课程的评价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2、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

  3、发展性原则。对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考查有利学生可持续发展。

  4、参与性原则。对学生的评价注重校本课程的参与情况。

  5、全面性原则。对教师的评价既要考虑到教师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学生能力的提高水平,又要考虑到教材的编写质量。

  二、评价标准

  选修课程开发本身的复杂性,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保证选修课程开发健康顺利地进行,除了要对课程开发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外,还要关注课程开发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为加强学校课程管理,规范开发流程与课程实施,定期对选修课程进行评价。包括课程方案评价、课程实施评价、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三方面。评价的重点主要放在开发流程与课程实施的规范性、有效性上,前者主要通过健全课程评审委员会组织,严格工作规范来实现。后者则主要依靠学校对教学常规的监管来达成。

  具体做到以下三点:

  △定期评价学期《选修课程开发方案》,提出改进建议。

  △尝试建立一种全面评定教师课程开发质量的体系。在参照教学规范评价的同时,注重学生对课程质量的评价。

  △建立多样化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倡导在学习活动的情景中评价学生,倡导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背景进行个性化评价,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评价借鉴课程评价的CIPP模式(即背景--输入--过程--成果模式),突出了评价的“改进功能”。制定《选修课程评价标准细则》对选修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同时为后续课程开设与调整以及科学的决策提供相关依据。

  关注以下“四性”对课程进行评价:

  --人文性。具有浓郁的家乡色彩、自我学校特色,融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炉,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综合性。有机地整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以多种学习方式有效地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生成性。促使孩子在一系列亲身经历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又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生成我们的校本课程。

  --开放性。以开放的体系、开放的内容、开放的学习形式,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不同程度上有不同的发展。

  --实践性。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组织内容,以探究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